時論廣場》打造新護國神山(徐作聖)
在獨尊AI的政策下,AI產業始終被定位爲臺灣下一個科技經濟的發動機,更是延續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優勢的利器。(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十年以來,AI是蔡英文、賴清德政府所欽點的下一代護國神山產業,而所依賴的是臺積電雄霸全球的實力延伸。但如今面對川普強勢的關稅政策,臺灣AI產業的未來在哪裡?複製矽谷模式,爲龍頭企業硬體代工仍舊是臺灣的主旋律嗎?
在川普對臺20%的疊加關稅,加上臺積電被迫出走美國及日前發生泄密事件之際,臺灣是不是還有機會把高科技製造業轉型爲科技中介、知識服務業,或生產性服務?人才培訓、科技研發、金融投資的資源是不是足夠撐起這片天?而更重要的是產業鏈的轉型,但臺灣的高校體系撐得起這片天嗎?
臺灣AI產業的發展正面臨無比艱難的挑戰,發展主權AI恐規模不夠,而橫向融合專業化或客製化又恐供應鏈資源不足,如何平衡發展正考驗着主政者的智慧。危局之下,臺灣的科技韌性,正取決於其能否將製造優勢轉化爲「智慧優勢」,重新轉型進化、脫胎換骨成爲AI服務的商業模式。
在獨尊AI的政策下,AI產業始終被定位爲臺灣下一個科技經濟的發動機,更是延續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優勢的利器。但2025年以來,美國打了一套陰狠的組合拳+精細的地緣政治及經濟操作,它結合了關稅、貨幣、投資、稅務和工業關係的連環配套。經由高關稅做導線,穩定幣做套路,再以《大而美法案》和《天才法案》做爲國內外關係的重新架構。臺灣面對此重大危機,產業全面轉型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在過去30年高科技業發展的過程中,臺灣在供應鏈、人力資源、教育訓練、金融投資等方面累積了可觀的能量,雖然臺積電在轉變成「美積電」後會帶來陣痛,傷及臺灣的產業聚落,但整個高科技產業結構仍在,若能成功轉型爲科技中介、知識服務業,或生產性服務等高科技服務領域,不失爲塞翁失馬的轉機。
科技中介或生產性服務業是AI快速崛起後快速發展的行業,主要分佈在資訊技術服務、科技研發、供應鏈管理、產業金融科技及綠色低碳服務、智慧財產管理等領域,特別是在AI應用「遍地開花、各領風騷」的氛圍下,因資本需求較低、技術槓桿強大、輕資產運營、技術密集度高、深度嵌入製造業價值鏈等持性,適合臺商中小企業人才素質高、經營韌性強、高科技管理經驗豐富、高效率供應鏈操作等優勢,雖然政策支撐、供應鏈介面標準化、跨領域研發深化、國際化系統整合人才等短板仍需有效解決,但這個向服務業轉向的產業政策仍不失爲一個較爲可行的方向。
美國新興AI服務的經營模式值得臺灣業者參考學習,其中資訊技術服務、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專業諮詢等,是推動製造業升級和數字經濟的關鍵力量。美國公司 Palantir 是AI服務及智慧增強(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 的典範,重塑了複雜系統的治理模式。Palantir實現跨領域橫向融合(跨行業、跨學科協作)與縱向整合(產業鏈深度優化),其核心挑戰在於高效整合異構資料、構建動態知識體系並實現智慧決策,是「另類」聚焦於AI知識服務的典範,未來潛力驚人。
臺灣被美國川普總統全方位的霸凌似乎已難挽回,與其哭天喊地不如另闢出路。臺灣必須發揮韌性的經營模式,培育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與周邊輔助系統協作,轉向技術多元化、應用深化與生態共建。過去碎片化、小確幸的創新已不合時宜,系統性、結構性的轉化成爲知識服務業考驗着主政者的智慧。
(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科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