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時隔兩年重啓eSIM:物聯穿戴先行,手機eSIM仍需等待時機
近日,一則關於eSIM重啓的消息在通信行業引發廣泛關注。據產業鏈知情人士透露,暫停長達兩年的eSIM 業務,三大運營商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恢復辦理。
從技術上看,eSIM即嵌入式SIM卡,是將SIM卡直接集成在設備中,支持遠程無線下載和更新。相較傳統實體SIM卡,eSIM更加輕薄、便捷,適合對體積、續航有要求的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終端。
時間回到2023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曾相繼發佈公告,稱因“業務系統維護升級”,暫停受理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及獨立eSIM卡辦理申請。彼時,雖已辦理用戶可繼續使用,但一旦取消便無法重新申請,這在當時被視爲 eSIM 在國內的發展按下暫停鍵。
如今,運營商重啓eSIM,信號明確。根據《中國經營報》報道,有運營商人士證實,目前 eSIM 業務已恢復受理,但主要聚焦於物聯網及智能穿戴領域,手機 eSIM 尚未進入實際落地階段。
對此,中國電信方面對《鳳凰WEEKLY財經》稱,電信當前正在進行相應系統優化和測試準備等工作,將逐步開放全國範圍eSIM業務支撐,具體開放時間尚未明確;中國聯通客服則對《鳳凰WEEKLY財經》表示,聯通已在智能手機與平板設備上實現“一號雙終端”體驗,但獨立手機 eSIM業務尚未有開放時間表;而中國移動方面亦稱,目前未接到相關通知。
儘管手機端仍“按兵不動”,但三大運營商在物聯領域的佈局已然啓動。
例如,中國聯通與中興日前聯合推出的基於eSIM的雲電腦PAD產品,標誌着運營商正加快試水終端側的eSIM應用。
在今年的2025 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eSIM峰會上,運營商代表則明確表示,“從 2025年起,中國eSIM將駛入快車道”。在展會期間,中國聯通還攜手紫光展銳、TCL發佈了國內首款支持 eSIM並集成聯通元景大模型的5G平板——VN300E。該設備採用紫光展銳T9100高性能5G SoC平臺,內置eSIM模塊,爲終端提供全時空連接能力,兼容 5G 隨行專網與聯通雲桌面應用,可滿足辦公、學習、娛樂等多元場景需求。
eSIM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價值日益凸顯。如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所言,由於物聯網設備通常對體積、功耗和維護成本有較高要求,eSIM的嵌入式特性使其成爲理想選擇。無論是智能家居、車聯網,還是工業互聯網,eSIM不僅提供穩定可靠的蜂窩網連接,也顯著簡化設備部署和管理。這對運營商而言,也意味着在B2B市場上開闢了新的增長空間。
不過,手機 eSIM 業務的遲遲未放開,背後仍有多重考量。除商業模式和監管配套因素外,安全問題被廣泛認爲是關鍵阻力。有分析指出,不法分子可能借助 eSIM 的虛擬性優勢,通過僞造身份批量註冊號碼,進而實施電信詐騙與垃圾信息傳播,對監管與風控能力提出更高挑戰。
即便如此,業界普遍預測,手機eSIM的放開節點或將與某個重量級產品的發佈密切相關。若蘋果在中國市場推出無實體SIM卡槽的iPhone,或華爲發佈支持全 eSIM 的旗艦級手機,運營商或將“水到渠成”地跟進放開。
結合當前產業鏈信號,有消息稱,預計今年發佈的iPhone 17 Air將採用超薄機身設計,並有望取消實體SIM卡槽。如該機型同步推出國行版本,則將高度依賴eSIM技術支撐。與此同時,華爲也有望於第三季度發佈支持eSIM的三摺疊屏手機Mate XTs,
GSMA Intelligence預測,2025年底全球將約有10億eSIM智能手機連接,2030年將增長至69億,佔智能手機連接總數的3/4。
而隨着終端廠商的推進與政策環境的優化,eSIM將成爲連接未來的重要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