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運營商重啓eSIM業務 市場前景廣闊
中經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時隔兩年,我國運營商的eSIM業務迎來重啓。
近日,中國聯通攜手中興通訊推出基於eSIM技術打造的雲電腦PAD產品,側面印證了電信運營商將重啓eSIM業務的傳聞。《中國經營報》記者隨後從運營商相關人士處獲悉,目前運營商eSIM業務的確已經恢復,但仍集中在物聯網及智能穿戴領域,手機eSIM業務暫不會涉足。
目前,記者瞭解到,三大運營商中,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都在對相關係統進行升級和優化,後續業務將逐步開放。而中國聯通步伐最快,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率先恢復了eSIM業務。
記者注意到,2023年5月至7月,三大運營商曾相繼發佈公告,宣佈由於業務維護升級,暫停辦理eSIM手錶一號雙終端業務,恢復辦理時間另行通知,此後,運營商未再公佈該項業務恢復的消息。
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認爲,恢復eSIM業務對於我國運營商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爲目前eSIM在全球市場的應用已經初具規模,尤其是在AI加速發展的當下,與eSIM強相關的物聯網業務對運營商而言是個巨大市場,重啓eSIM運營無論從技術還是從業務方向看,都對運營商大有裨益。
運營商涉足已久
eSIM全稱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不同於需要插拔的傳統SIM卡,eSIM直接嵌入在終端中,大大減少了設備上的卡片佔用空間,且可以通過無線遠程下載方式進行更新。因此,從誕生之初起,eSIM卡就被視爲多終端連接和物聯網領域理想的身份識別硬件。
2011年,蘋果公司首度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虛擬SIM卡專利,被視爲eSIM的開端。2014 年,蘋果在iPad Air 2中首次實際應用eSIM卡。此後,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於2016年發佈了面向消費設備的eSIM規範,標誌着eSIM進入標準化時代,全球運營商也開始積極擁抱這項技術。
在國內,中國聯通是最早涉足eSIM業務的運營商。在2017年年初開通 eSIM 平臺後,中國聯通同年4月上線了eSIM 獨立號碼業務,隨後成爲首家獲批eSIM可穿戴業務試點的中國運營商。一年後,中國聯通獲工信部批准,率先在國內6座城市啓動eSIM可穿戴設備“一號雙終端”業務試點。
運營商人士向記者透露,中國聯通之所以能夠先行一步,一方面在於其積極的技術探索和市場嗅覺,另一方面在於中國聯通終端渠道業務在當年推廣得最好,由其來拓展打開市場符合商業規律。而“一號雙終端”業務的成功試點,顯然爲eSIM在中國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隨後,在2019年,中國聯通再獲工信部批覆,可將eSIM可穿戴獨立號碼業務推廣至全國範圍,鞏固了其在eSIM領域的領先地位。
緊隨其後,2020年10月,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相繼獲得工信部批覆,同意其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包括物聯網在內領域的eSIM技術應用服務。
楊光認爲,由於物聯網設備通常對體積、功耗和維護成本有較高要求,eSIM的嵌入式特性使其成爲理想選擇。無論是智能家居、車聯網,還是工業互聯網,eSIM都能夠提供穩定可靠的蜂窩網連接,並極大地簡化了設備的部署和管理。這爲三大運營商在B2B市場開闢了新的增長空間。
此前暫停或因安全原因
然而,在面向消費者的手機和平板設備上,eSIM的推廣則顯得尤爲謹慎。截至目前,在國內銷售的絕大多數智能手機,包括已配備eSIM的蘋果iPhone在內,仍主要依賴物理SIM卡,eSIM功能並未成爲標配。
電信分析師周桂軍表示,eSIM的遠程寫入機制雖然便捷,但認證、加密與防護機制標準都遠低於實體SIM卡,因此,其安全性難以保障,不法分子容易藉此漏洞,通過虛假身份信息批量註冊 eSIM 號碼,用於電信詐騙和垃圾短信羣發。2024年公安部數據顯示,利用eSIM遠程制卡的詐騙案件同比激增37%。
而這也被業內人士認爲是兩年前eSIM曾被叫停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7月,三大運營商相繼發佈公告暫停 eSIM在新用戶端的辦理,並將恢復開放時間留白,雖然官方對此未曾說明原因,但安全性被業內判斷爲最大的可能因素。
此外,周桂軍表示,暫緩的另一大原因,可能在於運營商本身。從競爭角度看,eSIM讓用戶切換運營商變得輕而易舉,打破了傳統攜號轉網的複雜流程。而傳統SIM卡業務是三大運營商的重要營收支柱,且其背後涉及龐大的物理卡生產、分銷和客服體系。因此,如果用戶可以輕鬆在線完成運營商更換,將對運營商依賴 “用戶鎖定” 的傳統商業模式構成嚴峻挑戰,而運營商擔心用戶大量流失,進而影響市場份額與營收。
受此影響,周桂軍認爲,運營商自身也需要時間來評估和消化這種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並在新舊業務之間找到平衡點。暫停可能就是運營商內部在評估市場衝擊和調整戰略的緩衝期。
但技術的演進浪潮顯然無法阻擋,早在2022年9月,工信部便對外回覆稱正組織相關單位研究推進 eSIM 技術在平板電腦、便攜式計算機及智能手機設備上的應用,待條件成熟後擴大應用範圍。
經過兩年的技術研發與優化,eSIM技術本身也在安全管控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包括一號多終端計費統一標準、eSIM 註冊實名制強化、業務經調度才能允許跨網切換等規則,有效降低了eSIM的安全風險。同時,經過評估期,運營商也在eSIM業務增長和商業模式方面有了新的進展,如與物聯網、5G新應用更緊密地結合,探索創新的服務和收費模式。
因此,基於新規已定和政策導向明晰的判斷,eSIM恢復的時機開始出現。在此背景下,楊光表示,eSIM重啓有望成爲未來運營商國內業務的重要一環,也有助於提升中國運營商的國際競爭力,更好地服務跨國用戶和企業。
重啓後前景廣闊
隨着eSIM業務重啓,我國的eSIM產業前景,也再度成爲市場熱點。據GSMA研報預測,2025年年底全球將約有10億eSIM智能手機連接,2030年將增長至69億,佔智能手機連接總數四分之三;在物聯網領域,預計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術的物聯網連接數量將從2023年的2200萬增至1.95億。
受此推動,記者注意到,在全球範圍內,eSIM的發展已呈現出加速普及的態勢。其中,北美和歐洲市場走在前列,尤其是在智能手機領域。如蘋果自iPhone 14起,在美國銷售的手機已全面取消物理SIM卡槽,僅支持eSIM。這意味着eSIM在全球主流消費電子市場已從“可選”走向“標配”。
而在國內,產業鏈的完備度也已初具雛形。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發佈的研報顯示,我國eSIM產業鏈各環節形成完整產業佈局,涵蓋芯片設計製造、模組研發、平臺服務、終端設備和基礎電信運營商等主要領域。
其中,除運營商外,在備受關注的芯片與模組廠商方面,記者從202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了解到,紫光展銳、翱捷科技等國內芯片廠商已具備eSIM芯片的研發和量產能力。廣和通、移遠通信等模組廠商也已推出大量支持eSIM的蜂窩模組,廣泛應用於物聯網終端。
終端方面,泰爾終端實驗室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面向消費者的eSIM設備增長至 271 款,其中智能手機佔比63%,開通eSIM手機服務的運營商數量增長至441家。
有運營商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國內手機廠商此前未能大規模推廣手機eSIM,但其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毋庸置疑。一旦政策放開,華爲、小米、OPPO、vivo等主流廠商將迅速推出支持eSIM的手機和平板產品。
楊光表示,即便不涵蓋手機領域,僅在物聯網和智能穿戴領域,國內市場也將有望成爲eSIM大展拳腳的應用領域。如在物聯網領域,eSIM 是工業傳感器、車載終端、農業大棚溫溼度傳感器的天然適配技術,可大幅降低故障率,省去佈線成本,提升運營效率,目前已獲得廣泛應用。
而隨着政策和技術體系的完善,以及技術、政策、產業鏈、設備端的支撐,業內普遍預計,eSIM或迎來“規模化落地”,背靠全球市場規模與中國本地增速,eSIM產業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