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築牢防線打好防汛主動仗

雨水情監測預報是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雲南着力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每道防線環環相扣,從雲中雨到落地雨,再到河道徑流,全方位守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實現了延長預見期、提高精準度的雙重目標,爲打贏現代防汛關鍵戰提供了有力的情報信息支撐。

第一道防線,是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系統構成的“天基”和“空基”監測預報防線。氣象衛星就像太空中的“千里眼”,能俯瞰大範圍的天氣情況;測雨雷達則如同敏銳的“偵察兵”,可以獲取流域高分辨率面雨量監測和短臨暴雨預警。憑藉這道防線,在降雨前就對可能發生的洪水作出預報,延長短臨降雨預見期,真正實現讓防禦措施跑贏洪水災害,是實現關口前移、防線外推的重要舉措。

目前,“第一道防線”取得新突破。雲南省規劃建設6部機械式X波段測雨雷達,已建成2部,雷達數據接入雲南省山洪災害“四預”系統,實現局地短歷時強降雨的快速、高頻、全域覆蓋監測。

第二道防線,是雨量站網構成的“落地雨”監測預報防線。這些分佈廣泛的地面雨量監測站,就像一羣勤勞的“小蜜蜂”,實時監測着落地降雨。通過第二道防線,雲南省以精準監測流域暴雨時空分佈和麪平均降雨量爲目標,通過“降雨—產流—匯流”計算,滾動預報流域洪水,還能對第一道防線的預報進行調整,大大提高預報精準度和預警有效性。隨着該項工作成效顯現,雲南省正加快相關站點建設。目前,已建成6723個山洪自動雨水情測站和3915個水文報汛雨量站,規劃新改建4450個雨量站,全面消除山洪災害重點防治自然村監測盲區。

第三道防線,是水文站網構成的“洪水演進”監測預報防線。佈設在流域河流乾支流上的水文站,如同堅守崗位的“哨兵”,實時監測江河、湖泊、水庫的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變化。這是最後一道兜底措施,憑藉準確的洪水實時監測數據,爲洪水防禦提供最爲精準的數據支撐,發揮着“底線防守”的關鍵作用。目前,全省已建成443個水文(位)站,持續優化水文站網布局,填補監測空白、推進18處水文(位)站建設,水文測站測驗設備和測驗方法的現代化改造,提升高洪和超標準洪水監測能力,建成後雲南省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水文監測控制率達100%。

如今,以“天空地”立體監測手段構建而成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就像忠誠的衛士,各司其職又緊密配合,共同實現對雨水情的實時監測和預報預警。從被動築堤的嚴防死守,提升爲主動調控的智慧出擊,“三道防線”入汛以來發揮了積極作用,保障全省各地預案充分應對險情、從容不迫應對汛情。(記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