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汛期防護網 打好長三角防災減災攻堅戰

本文轉自:人民網-上海頻道

築牢汛期防護網 打好長三角防災減災攻堅戰

—— 虹橋樞紐氣象黨建聯合體繪就協同新篇

人民網上海7月19日電 7月18日,虹橋樞紐氣象黨建聯合體(以下簡稱“黨建聯合體”)工作會議在滬舉辦,來自上海市市級機關工作黨委、上海市氣象局直屬機關黨委、閔行區區級機關工作黨委以及黨建聯合體成員單位代表參加會議。

成立一年來,黨建聯合體以“黨建搭臺、資源共享、協調聯動”爲理念,圍繞攻堅、提升、安全、民生、協同、融合六大任務,將組織優勢轉化爲區域協同動能,在機制創新、科技賦能、防災減災等領域交出亮眼答卷,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築牢氣象防護網。

科技是氣象服務的硬核支撐。面對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業態呼喚與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的災害性天氣挑戰,35家黨建聯合體成員單位的創新實踐成爲精準服務的生動註腳。

在低空經濟領域,黨建聯合體聚焦“攻堅”任務迎難而上,開展低空經濟創新技術研發,15個要素產品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平臺實現集成應用,低空經濟場景氣象服務邁向“實戰”。在精密監測領域,閔行區氣象局在虹橋樞紐周邊3公里內建成加密氣象觀測站,實現降雨強度“分鐘級”監測,並通過提供精細化氣象要素產品助力實況產品研發,推動“提升”任務落地落實。中國氣象局上海氣象裝備保障中心應用無人機應急觀測設備,爲決策提供“空中視角”。

聚力“安全”任務,升級後的閔行區智慧氣象精細化管理先知系統擴展樞紐氣象、颱風專屏、農業氣象等展示窗口,開展基於深度學習的視頻能見度智能識別算法研發、網約車氣象指數研發及街道級動態颱風災害風險預評估模型建設,實現從“通用服務”到“精準滴灌”的跨越,讓科技攻堅成果直抵生產生活一線。

在古美路街道,上海首座氣象主題科普公園——古美氣象科普公園成爲新晉打卡點。立足“民生”任務,古美路街道積極建設“七個一”氣象科普陣地——一個校園氣象站、一所氣象示範學校、一座氣象科普公園、一座氣象科普館、一個智慧氣象精細化管理先知系統古美路街道專屏、一條氣象路和一節氣象特色黨課,將氣象服務融入基層治理。同時設置“氣象網格員”制度,讓社區志願者成爲預警信息“最後一公里”的傳遞者。

聚焦“融合”任務,黨建聯合體成員以3·23世界氣象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等節點爲契機,創新開展宣傳展板、打卡、猜謎等多種科普宣傳形式和應急演練活動,讓氣象科學走進尋常百姓家。

從“各自爲戰”到“合力攻堅”,黨建聯合體的一年,同樣是區域協同機制持續深化的一年。

協同的邊界在跨部門間拓寬——民航華東地區管理局氣象處與高鐵部門共建“航空氣象-鐵路氣象”數據互通機制,汛期航班與高鐵調度效率提升30%;虹橋商務區應急響應中心建立“預警-處置”閉環機制,氣象預警發佈後30分鐘內,即可聯動公安、交通等12個部門開展路面清障、客流疏導,將預警信號轉化爲快速響應的行動力。協同的力量在跨省域間激盪——青浦區氣象局與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氣象部門建立“跨省預警互認”機制,讓太湖流域汛期聯防聯控效率顯著提升。

當前,“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尤需枕戈待旦。據瞭解,聯合體已錨定航向:強化科技賦能,升級“虹橋樞紐氣象服務超級場景”,實現交通、颱風等場景的精細化預報再提速;織密協同網絡,推動35家成員單位擰成一股繩,建立“預警信息秒級共享、應急資源就近調配”機制;深化黨建融合,以“風雨雷電”繪就氣象精神圖譜,將“兩個百分百”氣象精神融入日常監測預報,讓“觀測即服務”理念貫穿汛期保障全過程。(丁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