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防汛救災安全線生命線
本報特約評論員
當前既要加強統籌調度,全力做好救災搶險和恢復重建,又要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全面覆盤,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措施。擰緊責任鏈條、強化工作合力,切實打好防汛搶險救災總體仗。這不僅是一次對短期極端天氣的緊急應對,更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超大城市韌性面臨的深層考驗。只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機感,才能在“七下八上”關鍵期,築牢防汛救災“安全線”“生命線”。
連日來,強降雨給北京密雲、懷柔、延慶等地造成重大災害。災情發生後,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全面壓實政治責任,進一步強化防汛抗汛措施。各級各部門各單位發揚連續作戰精神,緊盯守牢薄弱環節和重點部位,及時調配救援力量和救災物資,以更堅決的態度、更有力的舉措,毫不鬆懈抓實抓細防汛搶險救災各項工作。
這是一場與極端天氣迎面交鋒的遭遇戰。一系列對流雲團像列車的不同車廂,不停地朝着同一個方向掠過北京。這種重複影響使得局部地區累積雨量異常偏大,相當於四天下了近一年的雨。這就像在天空中點燃了導火索——暖溼氣流迅速擡升冷卻,新的對流雲團在老雲團消散的位置重新生成,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了一列“永不停歇的降雨列車”,每節“車廂”都攜帶50毫米/小時的強降雨。前年,北京“23·7”極端強降水過程持續83小時,本次降水截至7月29日11時已持續147小時。而北京西北部的特殊地形疊加颱風影響,則將這趟“列車”推向了導致重大災害的軌道,歷史罕見。
被暴雨突襲的北京緊急行動起來。全市防汛一級應急響應啓動了,危險地帶近10萬羣衆轉移了,繼“23·7”特大暴雨之後第二個全市範圍內的暴雨“紅警”生效了,景區、公園、林場關閉了,民宿和民俗戶停業了,市民非必要不外出的短信發出了,密雲水庫泄流了……從暴雨來臨前全市近20萬人的應急搶險人員嚴陣以待,到暴雨鏖戰中滿身泥水的消防員、武警戰士、鄉鎮幹部,曾歷經“23·7”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的北京,再次凝聚起災難面前衆志成城的力量。
這是展現速度的時刻。在這場生死競速中,雨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相關部門緊密配合、嚴陣以待,全力投入抗洪搶險工作。從7月26日晚密雲區升級發佈暴雨紅色預警,到7月27日零時北京市防汛指揮部對密雲、懷柔、延慶三區啓動防汛一級應急響應,7月28日發佈全市暴雨“紅色”預警,從消防、武警等多支救援力量“逆行”挺進搜救失聯人員,到泄洪溝道每30分鐘上報流量,一個個時間刻度,記錄下“將損失降到最低”的努力。
這是凸顯力量的時刻。雨狂風驟,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內澇風險陡增。這不僅是對應急管理體系的嚴峻考驗,更是一場城市韌性與自然洪流的攻防戰。暴雨期間,北京主要批發市場蔬菜日均上市量在2.4萬噸以上,豬肉日均上市量478噸,雞蛋日均上市量447噸,七家主要連鎖超市生活必需品庫存量均爲日均銷售量3倍以上,庫存充足。這是對一座城市組織動員能力、物質保障條件的集中檢閱。
這是映照精氣神的時刻。用力量傳遞力量的百折不撓,用溫暖印證溫暖的守望相助,從來就是我們這座城市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座標。暴雨中的村莊,無人入睡,同樣在暴雨中的城市,一個個職能部門徹夜運轉;臨時安置點裡,方便麪、火腿腸、麪包、洗漱用具等必備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陸續分發的熱乎乎的正餐傳遞着一份踏實;志願者聯盟的延時攝影裡,沙袋傳遞鏈在小區地下車庫入口連綿不絕;微博上,防汛應急人員蹲在路邊吃盒飯的照片被轉發點贊數萬次。
當前既要加強統籌調度,全力做好救災搶險和恢復重建,又要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全面覆盤,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防汛措施。擰緊責任鏈條、強化工作合力,切實打好防汛搶險救災總體仗。這不僅是一次對短期極端天氣的緊急應對,更是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超大城市韌性面臨的深層考驗。只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機感,才能在“七下八上”關鍵期,築牢防汛救災“安全線”“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