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收窄26.9%,研發燒錢19.5億,百濟神州的盈利困局如何破?

近年來,全球腫瘤免疫治療市場掀起PD-1/PD-L1抑制劑研發浪潮,中國藥企憑藉成本優勢與臨牀效率強勢崛起。

然而,隨着賽道擁擠度攀升,行業洗牌加速——恆瑞、信達、百濟神州等頭部企業既要應對國內價格戰,又需突破海外專利壁壘。

百濟神州2024年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同比增長55%至38.1億美元,核心產品澤布替尼(百悅澤)全球收入突破26億美元,同比激增104.9%,成爲首個躋身全球暢銷藥TOP10的中國原研抗癌藥。

但高瓴資本的大規模減持引發市場擔憂,這家明星藥企能否在高增長與資本波動中找到平衡?

營收增速超行業水平,創新藥成增長引擎

財報顯示,百濟神州2024年營收爲38.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4.59億美元增長55%。

這一增長的核心引擎來自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具體來看,其中,百濟神州2024年產品收入爲37.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1.9億美元增長72.6%。百悅澤在2024年全年的全球收入達到26億美元,較上年的12.9億美元增長104.9%。

作爲首個在歐美市場獲批的國產創新藥,百悅澤®憑藉在套細胞淋巴瘤(MCL)等適應症的療效優勢,持續蠶食伊布替尼(艾伯維)的市場份額,成爲全球BTK抑制劑領域的頭部玩家。

此外,產品線也在分化加劇。除百悅澤®外,其他產品表現分化顯著。

拆分來看,百澤安在2024年營收爲6.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36億美元增長15.7%;安加維在2024年營收爲2.2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9283萬美元增長141.7%;倍利妥在2024年營收爲7433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434萬美元增長36.8%。

凱洛斯營收爲6617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3980萬美元增長66.3%;普貝希營收爲5351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5655萬美元下降5.4%;瑞復美營收爲3603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602萬美元下降52.6%。

而研發投入與全球化佈局也在逐漸成爲長期競爭力的雙刃劍。

儘管收入高增,公司全年研發費用仍高達19.53億美元,持續加碼血液瘤、實體瘤及雙抗等前沿領域。同時,海外收入佔比提升,國際化臨牀與商業化網絡的建設成爲關鍵戰略。

虧損收窄與盈利拐點,從燒錢擴張到精細化運營

除了創新藥逐漸變爲增長引擎,運營效率也在同步提升。而百濟神州虧損收窄26.9%背後:財報顯示,2024年,百濟神州淨虧損6.45億美元,同比收窄26.9%,非GAAP經營利潤首次轉正。

這一改善得益於毛利率優化,經調整後(即不包括該加速折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產品銷售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83.2%上升至85.5%,百悅澤等高毛利品種佔比增加。

同時費用增速在放緩。百濟神州2024年費用爲37.84億美元,上年同期的費用爲32.87億美元;其中,銷售與管理費用爲18.3億美元。

研發費用由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18億美元,增加1.747億美元(或9.8%),至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20億美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內部研發費用從上一年同期11億美元增加9,760萬美元(或8.7%)至12億美元,主要歸因於公司的全球研發團隊擴張、臨牀及臨牀前候選藥物增加,以及對內部研究與臨牀開發活動的持續投入。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內部研發費用包含2,710萬美元加速折舊費用,主要歸因於將臨牀生產升級至更大規模、更高效的生產線。

而現金流與資本儲備,也在平衡研發投入與可持續性。截至2024年底,公司現金及等價物約28億美元。儘管尚未完全擺脫“燒錢”模式,但管理層預計2025年經營現金流轉正,爲後續管線推進提供緩衝。

後續,預計百濟神州將充分利用多特異性抗體、蛋白降解劑和抗體偶聯藥物等在內的研發平臺,加速推進未來在乳腺癌、肺癌和胃腸道癌等治療領域的佈局。2025年對於公司而言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資本博弈與行業變局,高瓴減持背後的長期價值之爭

近日,繼去年高瓴資本減持百濟創下新低後,2025年3月3日高瓴再次通過大宗交易減持248萬份美股ADS。這一動作引發市場對機構信心動搖的猜測。

與此同時,本土創新與跨國巨頭的角力正在加劇行業競爭。

製藥網數據預測,2025年全球BTK抑制劑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億美元,到2030年,這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61億美元。

其中,中國市場自2017年伊布替尼獲批上市後,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1億元,並將於2030年擴大至225億元。

因此,百濟神州需直面艾伯維(伊布替尼專利糾紛)、強生(阿卡替尼)的圍剿。同時,國內PD-1市場已進入“內卷”紅海,信達、恆瑞等對手通過聯合療法與適應症拓展爭奪份額。

長期來看,創新藥企還需面對政策、資本與技術三角如何平衡的問題。

目前來看,中國創新藥企的崛起依賴三大支柱。一是政策支持:FDA加速審批通道、醫保談判推動放量;二是資本耐力:港股18A與科創板提供融資便利,但需警惕估值泡沫;三是技術壁壘:雙抗、ADC、細胞治療等下一代技術佈局決定長期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