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神州半年報:扭虧爲盈,澤布替尼突破百億“關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8月6日,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ONC;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HK;上交所代碼:688235.SH)公佈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業績報告以及A股半年度主要財務數據公告。2025年上半年,百濟神州實現營業總收入175.18億元,同比增長46.0%。產品收入達173.60億元,同比增長45.8%。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期內,公司營業利潤達7.9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達4.5億元,較去年同期均實現扭虧爲盈。這也是百濟神州今年以來首次在營業利潤和歸母淨利潤上實現全面盈利。公告顯示,此次實現盈利主要由於產品收入的大幅增長,同時費用管理推動了經營效率的提升。

基於此,百濟神州更新收入指引,預計2025年全年營收將從人民幣352億元至381億元之間,調整爲人民幣358億元至381億元之間。此外,毛利率更新爲80%至90%的中高位區間。現金流方面,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購建固定資產等資本性支出後的淨額預計全年爲正。

"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轉正的全年預期,意味着公司初步具備自我造血能力。”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持續投入十餘年後,百濟神州首次在半年報中實現營業利潤與歸母淨利潤全面盈利,意味着百濟已形成"研發-商業化-現金流反哺研發"的良性循環,這對長期依賴融資的生物科技公司估值體系將產生根本性影響,中國創新藥企的長期主義投資迎來價值兌現時刻。

澤布替尼銷售額破百億元

梳理百濟神州的財報數據可以看到,驅動百濟神州業績突破的核心引擎是其自主研發的明星產品。

2025年半年度,百濟神州產品收入持續攀升,達173.60億元,去年同期爲119.08億元。其中,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再次突破市場預期,上半年全球銷售額達125.27億元,同比增長56.2%。在美國市場,澤布替尼銷售額達89.58億元,同比增長51.7%。

從美股數據來看,澤布替尼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已連續2個季度位居BTK抑制劑市場首位,且領先優勢正在擴大。財報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在美國市場,澤布替尼銷售額爲6.84億美元,同比增長43%;阿可替尼銷售額爲5.83億美元,同比增長5%;伊布替尼銷售額5.43億美元,同比減少9%。

從其他區域來看,2025年上半年,澤布替尼在歐洲的銷售額達到19.18億元,同比增長81.4%,在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市場份額持續提升。在中國市場,澤布替尼在BTK抑制劑領域繼續保持領先,銷售額達11.92億元,同比增長36.5%。

百濟神州另一核心產品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上半年銷售額達26.43億元,同比增長20.6%。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替雷利珠單抗在中國獲批新適應證納入醫保所帶來的新增患者需求,以及藥品進院數量的增加。財報顯示,替雷利珠單抗在中國PD-1市場繼續取得領先的市場份額。替雷利珠單抗也在不斷擴大全球足跡,目前已在47個市場獲批,本季度在20個市場新增納入報銷範圍,包括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

實際上,海外市場的高毛利特性已然成爲創新藥企盈利關鍵。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在美國市場定價是國內醫保支付價的20餘倍,而億帆醫藥旗下創新藥 Ryzneuta(艾貝格司亭 α 注射液)在美國終端定價 4600 美元/支,是國內醫保定價(2388元/支)的14倍。這種“高價差”不僅驗證了中國創新藥的海外附加值潛力,更倒逼企業優化“中美雙報”策略,以全球市場反哺研發投入,形成創新正循環。

全球化進程中的市場準入挑戰不容忽視。上述券商分析師也強調,佈局美國市場必須將地緣政治因素納入核心考量範疇。“這一領域的變數需要長期跟蹤研判,全球醫藥產業的格局,深度受制於國際關係的波譎雲詭。當前中美之間在關稅等貿易環境上的不確定性客觀存在,這爲企業海外佈局投下了現實的陰影。”

該分析師進一步指出,儘管百濟神州等龍頭通過在美國設廠構建本地化能力的模式值得借鑑,但動輒8億美元級別的建廠投入,對多數創新藥企而言難以承受。

“這類戰略決策需要企業結合自身資金實力審慎評估。但同時必須認清現實:美國作爲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對Biotech的生存與發展至關重要,脫離這一市場很難實現全球化的持續增長。因此,如何在風險與機遇間找到平衡,制定適配自身的美國市場策略,是中國創新藥企實現長遠發展的關鍵課題。”上述分析師說道。

盈利路徑能否可持續?

在覈心產品放量的同時,目前,不少業內人士也在關心:除了澤布替尼及替雷利珠單抗,百濟神州下一個“明星”單品在哪?

在此次財報中,百濟神州給出了答案。根據財報,未來18個月內,公司預計將在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管線中迎來超過20項里程碑進展。“支撐這一突破的,正是百濟神州打造的全面整合、端到端的研發模式。通過以差異化、自主研發方式——針對未被滿足的患者需求,以低增量成本同步進行早期探索,並結合快速概念驗證——百濟神州實現從實驗室到臨牀的快速推進。”百濟神州方面披露。

另據此前百濟神州研發日披露的數據,從2019年到2023年曆時5年,百濟神州共推進15個自主研發新分子實體進入臨牀。而僅2024年一年,已有10餘個新分子實體被推進臨牀。在血液腫瘤治療領域,百濟神州已建立起三款完全自主擁有的產品,包括BTK抑制劑澤布替尼,以及兩款處於3期臨牀研究階段的產品:BCL2 抑制劑索托克拉和BTK CDAC BGB-16673。

“持續性的產品補位,自主的商業化能力搭建已成爲決定一家Biotech生死存亡的關鍵要素。”有不具名藥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任何一家創新藥企而言,要想持續維持運營,就需要依靠完善的管線補位,倘若單純依賴BD,必定無法保障公司長久地擁有財富,最終還是要依靠自身的商業化能力。當前,已具備完善自主研發及商業化體系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

此次百濟神州全面盈利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具有一定意義,它證明了中國創新藥企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市場建立競爭力,並實現商業回報。“全球化能力是創新藥企的核心競爭力,研發效率決定長期價值,經營槓桿效應是盈利關鍵,這些都是創新藥企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上述高管看來,從一家依靠資本輸血的Biotech,發展爲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Biopharma,其發展路徑爲中國乃至全球創新藥企提供了可借鑑模式。

對於Biotech(創新藥企)來說,未來的發展關鍵在於能夠自主決策,找到最契合自身的發展路徑,而現在行業已逐漸具備這樣的選擇權。前述分析師也指出,“部分企業雖能依靠核心產品實現盈利,但在職業經理人團隊建設、精細化管理等運營體系構建上仍有短板。而創新藥龍頭正展現出從‘產品驅動’到從‘運營中獲益’的轉型路徑,爲創新藥企的可持續發展樹立標杆。”

當資本市場重新審視中國創新藥企時,百濟神州的財報數據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答案:中國創新藥不僅能治病救人,也能創造持續的商業價值。展望前方,百濟神州全球總裁吳曉濱近日在行業論壇上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描繪了中國創新藥未來的三重圖景:全球臨牀試驗的蓬勃增長、國際授權合作的日益緊密,以及多技術平臺催生的差異化產品如春筍涌現。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吳曉濱強調,中國創新藥的目標絕非一家獨大,而是構建全行業協同共進的繁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