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創債“投自己” 中科創星新基金首輪募了26億 計劃重倉“AI+”

《科創板日報》7月16日訊(記者 楊小小)今日,中科創星先導創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先導創業基金”)宣佈完成首輪募集,規模26.17億元,LP包括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上海國投先導人工智能基金、浦東創投、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上海科創基金、寧波開投、台州科創、西科控股等19家。

據悉,該基金是中科創星首次在長三角設立的硬科技創投基金。基金存續期8年,計劃今年底將完成募集關閉。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李浩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接下來還將有保險機構、上市公司等作爲LP對該基金進行出資。

在投資領域方面,先導創業基金將重點投向以人工智能爲核心的物質、能量、信息、生命、空間產業領域的硬科技項目。其中70%的資金將投資於早期硬科技項目,30%則投資於成長期項目。在投資規劃上,李浩表示,先導創業基金計劃在存續期內前兩年完成約80%的投資動作。

此前,中科創星在6月16日成功發行了4億元規模的科創債,成爲全國首個成功發行科創債券的民營股權投資機構。該債券期限爲5+5年,票面利率爲2.1%,全場認購倍數3.58倍。據李浩透露,中科創星自身對先導創業基金的出資,正是來源於這筆科創債募集所得的資金。

《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中科創星基金管理實繳總規模達138億元,已投資超過530家“硬科技”企業,其中不乏智譜AI、智元機器人、馭勢科技、中科聞歌等一級市場的明星項目,涵蓋了半導體、商業航天、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以及可控核聚變等多個前沿領域。

對於先導創業基金所聚焦的“人工智能+”領域,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在該基金首關儀式現場的公開演講中表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將全面重塑信息、能源、材料、生命和空間這五大關鍵領域的發展格局。”

他表示,在信息領域,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需要算力、算法和數據作爲支撐,均處於快速迭代中。尤其是算力層面,隨着大模型的參數越來越多,對高端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光子和量子等技術作爲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能夠在計算、互聯、通信等領域助力人工智能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訓練消耗大量的電力,因而也對能源提出了更大的需求。長遠來看,可控核聚變等新型能源技術的發展,爲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巨大的能源需求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這種跨領域的合作與創新,將有助於解決人工智能發展中的能源瓶頸問題。

在材料與生命科學領域,AI for Science正在改寫科學研究範式,極大地縮短新型材料的發現和迭代週期,加速新材料、生命科學、合成生物學等方向的技術進步,同時與具身智能協同,推動高端製造快速變革。

可以看到,這隻先導創業基金的多個LP爲上海當地的產業引導基金。在上海的投資佈局方面,《科創板日報》記者瞭解到,中科創星於2023年成立了上海孵化器公司。對項目展開“超前孵化+深度孵化”。

據中科創星方面介紹,“超前孵化”是指從原理和論文階段介入,支持科學家開展原理設計與概念驗證;“深度孵化”則是指參與到項目的團隊組建、產品研發和商業運營中,實現從PI(學科帶頭人)到IPO的全過程孵化。目前,上海孵化器公司已有7個項目進入到“超前孵化”或“深度孵化”階段,如原集微、華科冷芯等。

其中,原集微是中科創星的“深度孵化”項目。在與復旦大學包文中教授團隊探討過商業化可能性並完成概念驗證後,中科創星在2025年協助了團隊展開項目創業,並完成了對項目的兩輪早期投資。

中科創星方面披露的信息顯示,其旗下基金近年來已在上海地區投資了超過60家硬科技企業,投資總額達數十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