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分析臺“中間選民”爲何對“大罷免”說不?

參考消息網8月4日報道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2日刊登題爲《“沉默螺旋”下的臺灣“大罷免”,中間選民爲何說不?》的文章。

文章稱,臺灣“大罷免”首輪投票以25比0落幕,被視爲綠營重大挫敗。有臺媒報道稱,民進黨高層曾預估至少11席可望罷免成功,開票結果卻是全軍覆沒。

文章說,不少分析將這一現象歸因於“沉默螺旋”效應,即許多反對罷免的民衆在輿論壓力下噤聲,導致表面輿論脫離實際民意,最終產生了出乎意料的投票結果。

文章還說,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接觸到不同縣市投下“不同意罷免票”的選民,其中除了泛藍及中間羣體,也不乏淺綠甚至深綠背景的年輕人。他們都表示不認同“大罷免”的無差別性質,並稱“抗中保臺”已走向民粹,在此氛圍下不敢表達意見,因此用選票表態。

美國得克薩斯州州立薩姆·休斯敦大學副教授翁履中分析,罷免方爲了爭取曝光度和流量,過度操作仇恨情緒,使中間選民反感,“‘沉默螺旋’造成的氛圍,促使‘沉默多數’想要採取行動迴應”。

英國廣播公司也採訪了幾位投“不同意票”的選民。52歲的遊女士表示,她不認同罷免制度淪爲綠營試圖翻轉立法機構席次的政治工具,也反對把所有藍營民代都貼上“親共”標籤。

她形容,過去一年多臺灣陷入“綠粹”——一種結合了民粹、激進和綠營特質的現象,有不同意見就會被貼標籤,這種氛圍讓她不安。

25歲的臺中選民逸豪出身深綠家庭,但這次“大罷免”他也選擇了“不同意票”。他質疑“大罷免”的正當性,認爲全面針對國民黨民代並不公平。

他特別提到,立法機構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稱“大罷免”後將用“刑法100條”“伺候”國民黨民代,這番言論讓他感到震驚和諷刺。

臺中的黃聖文表示,讓25歲的他感到“最扣分”的是賴清德的“雜質說”,認爲賴“排除異己”的心態很危險。

對於未來的選舉,他說自己從“白”轉回“藍”,希望集中力量實現政黨輪替。

翁履中表示,目前全臺灣都感受到關稅的挑戰,如果還是隻有政治操弄,恐怕民進黨會進一步失去民心。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宋文笛則指出,民進黨的處境非常尷尬,綠營若按兵不動,則徒增民間團體被拋棄的“孤兒感”,日後2026年和2028年選戰,部分支持者或將拒絕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