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爲何會失敗?她點出「2原因」:投不同意並不是選擇親中
▲大罷免爲何會失敗?(資料照/記者湯興漢攝)
網搜小組/曾筠淇報導
國民黨31名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都挺過罷免,臺灣基進秘書長吳欣岱在臉書發文指出,「罷免的結構性困境」、「大多數的選舉是投資,而非理念」,正是罷免行動難以成功的主因。不過她也強調,這次願意站出來的公民力量非常珍貴,「是臺灣真正的希望」。
吳欣岱在臉書上發文,劈頭就直呼「大罷免全失敗,臺灣怎麼辦?開始講真話了,大罷免爲什麼會失敗?」首先是「罷免的結構性困境」,她指出,罷免與選舉不同,選舉是比誰比較好,罷免則是要去論述對手不好,在宣傳上本就處於劣勢,更關鍵的是,選舉結束後的政治結構早已定型,「要去破壞它,就會引來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因此對一些人來說,罷免不是理想,而是威脅。
再來第二點,是「大多數的選舉是投資,而非理念」。吳欣岱認爲,在臺灣的選制下,多數選舉更像是一場投資,比看板、比廣告、比送禮,在「投資者」眼中,每個民代都是人脈、標案、權力交換的棋子,既然如此,他們又怎麼可能願意打亂既有佈局?「這場投資的報酬率實在太低」。
不過,吳欣岱也強調,講這些現實層面的話並非馬後砲、潑冷水,「而是正因如此,這次仍然選擇站出來的公民力量才彌足珍貴!」持續站上街頭的罷團、公民團體等,「這些人才是一直站在民主前線對抗的定錨力量,是臺灣真正的希望」。
至於「臺灣接下來怎麼辦」?吳欣岱認爲,自2024大選以來,不論是普發一萬、美國關稅,還是能源政策,民進黨已逐漸失去主導議題的能力,「民進黨不能再『躲在人民背後抗中保臺』,現在要再次強調,當人民都願意付出行動表態時,執政黨更不能再因爲害怕失去政權而畏首畏尾了」。
吳欣岱指出,「想當中國人的臺灣民衆已經越來越少」,那藍白又爲何勢大?這個答案很簡單,「支持民衆黨的主流民意是對藍綠的反感與對第三勢力的期待;而支持中國國民黨的民意則是固有的恩庇侍從以及對『監督』的需求。」她認爲,這次罷免,投下不同意票並不等於親中,只是拒絕執政黨獨大,「唯有爲臺灣守住真正本土的第三勢力,纔是改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