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選民深惡痛絕」 臺灣阿南德曝壓垮大罷免一大主因

第11屆立法委員及新竹市第11屆市長罷免案26日進行投開票,反共護臺志工聯盟在立法院外舉行開票之夜,隨着不同意票逐步升高,參與民衆的表情顯得有些凝重。(中時資料照,姚志平攝)

首波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於26日落幕,以25比0的局面,罷免案通通遭否決,民進黨全軍覆沒。對此,自封「臺灣阿南德」的資深媒體人何啓聖認爲,這場罷免案的失敗,並不單由民進黨操之過急所致,還包括司法系統過度介入,在他看來,「法律威嚇式干預」最具殺傷力,司法因政治正確的選邊,也讓中間選民深惡痛絕。

何啓聖27日早上在臉書發文表示,民進黨策動這場罷免潮,本質並非出於公共問責,而是明顯的政治清算,多數被罷立委都是2024年1月選出、2月上任的現任立委,至今任期僅1年半,並未出現重大違法或嚴重失職情形。而罷免原是人民對失格代表的補救機制,卻被扭曲爲政黨鬥爭的延長戰場,更甚者,部分罷免文宣與發言刻意將異議者抹紅爲「中共同路人」,以情緒對立取代實質論辯,激化社會分裂,引發多數中間選民反感與疑慮,反向動員的力量也就此成形。

但這場罷免案的失敗,並不單由民進黨操之過急所致,何啓聖提到,司法系統的過度介入,纔是壓垮罷免運動的另一大主因,在罷免連署過程中,檢調系統動作頻頻,不僅搜索據點、約談志工,更將部分發起人聲押禁見,導致社會瀰漫寒蟬效應,許多原本願意參與連署的民衆,因擔憂被調查、留下紀錄而選擇抽身。

何啓聖直言,在民主社會中,司法應爲守門人,而非成爲政治對弈的一方,當人民發現連署也可能遭追訴、反對罷免也可能成爲高風險行動時,公民參政空間就此被壓縮。這種「法律威嚇式干預」,雖不見血,卻最具殺傷力,其對反罷免運動所造成的癱瘓性打擊不容忽視,而司法因政治正確的選邊,也讓中間選民深惡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