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個別總額 臺大憂「灰犀牛效應」

健保個別醫院總額新制實施近半個月,臺大醫院啓動觀察機制,觀察重症病人是否因外院拒收而集中至臺大醫院。圖/黃義書

健保個別醫院總額於四月一日上路,不少醫院院長對內信心喊話,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將此新制比喻爲「灰犀牛效應」,但只能「知其不可而爲之」。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強調,接二連三的試煉、考驗,「不免讓我們有些困惑、不安、甚至質疑我們該何去何從?」感謝同仁共體時艱。

健保署實施「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劃」,全國各區陸續實施,臺北區於第二季上路,各大醫院均有其個別總額,醫學中心門診佔比需低於百分之五十五,門診成長率如超標,給付將被打折,甚至不予給付。盼藉此落實分級醫療。

臺北區某醫學中心高層說,小總額制度讓每家醫院必須斤斤計較醫療服務量,但爲了墊高明年總額基準,即使沒賺錢,也必須精準地衝量,達到最大效益。如果遵守遊戲規則,自家小總額成長有限,幾年後,「大」醫學中心就可能變成「小」醫學中心。

爲了因應新制,外傳臺大醫院祭出「門診績效制」,收治癒多門診病人,醫師績效就愈差,每診如超過百人,績效歸零。不過臺大醫務秘書陳彥元表示,院方去年訂出規定,醫師門診病人看得愈多,績效與診察費就會被打折,並非爲了小總額才推出的措施,

三總醫師私下表示,最近院內宣導「以重症爲主」,將病情穩定的輕症患者下轉至基層院所等。馬偕醫院採相同作法,情況穩定的慢性病下轉,但如果輕症病人前來掛號,即便「斷頭」也得要看,不會把病人趕走。

爲因應此新制,吳明賢發佈院內信函,將醫院總額比喻爲「灰犀牛效應」,這是今年最大挑戰。但爲了分級醫療及國家健保永續經營,「知其不可而爲之」,臺大救死扶傷核心目標不變,但作法上「無法以不變應萬變」。

多名臺大醫師表示,院方作法「已算仁慈」,尚未祭出任何強制措施,也未要求醫師改變看診模式。但令人擔心的是,已有大型醫院實施限號,未來病人恐將涌向臺大醫院,人數一多,恐導致「斷頭」,損及醫院營收。爲此,臺大醫院也啓動監控機制,嚴密觀察到院的重症病人是否因其他大醫院拒收,最後才至臺大就醫。

成大醫院早已執行個別總額,理應經驗豐富,但李經維日前發佈院內公開信提及,爲因應人力供需壓力,實施諸多改善措施,其中「啓動臨牀作業容量的調整,讓辛勞單位輪流休養生息」,這需兼顧「民衆需求、社會期待,暨財務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