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興業描繪發展新圖景
近日,記者隨“治水興水看新疆”採訪團走進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阿克蘇地區,探訪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生動實踐。從水產養殖到生態旅遊,從特色農業到重大水利工程,當地以水爲脈,推動產業興旺。在這片沃土上,治水與興水相輔相成,依水而興的產業日益多元,推動新疆在綠色發展之路上不斷前行。
稻香蝦肥繪就豐景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坎鄉庫勒特克其村,養殖池塘星羅棋佈,無人機在水面上播撒着飼料,幾位村民站在泡沫板上,正在收網撈蝦。
該村目前共有36個特色水產養殖池塘,養殖面積360畝。“今年投放了南美白對蝦苗1000萬尾,羅氏沼蝦苗200萬尾,螃蟹苗20噸左右,預計年收入能超過300萬元。”伊犁悅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管小平說。
庫勒特克其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阿依努爾·艾麥提江說:“我們村目前有19位村民在養殖基地務工,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爲村民牽線搭橋,組織專業培訓,幫助他們學習養殖技術。現在農戶既能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又能在養殖基地務工,真正把水資源優勢轉化成了產業收入。”
如果說庫勒特克其村在田裡養蝦蟹讓村民們吃上“技術飯”,那麼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納達齊牛錄鄉則用同樣被伊犁河水滋養的稻田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我們2015年開始用彩稻做稻田畫,由專業團隊設計圖案,再由農戶精細栽種。”“稻光謠”稻田畫景區負責人高楓說,爲保證不同顏色的彩稻健康生長,稻田畫所用的水稻需要精準灌溉。
稻田畫讓一塊普通的農田成了熱門景點。高楓介紹,去年景區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還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等持續增收。
良好的水利條件讓富民產業持續壯大,伊犁河的水流描繪出一幅幅以水興業的發展圖景。
波清岸碧迎八方客
走進賽里木湖景區,湖水澄澈如鏡,偶有云影掠過,宛若畫卷。
“我們是第一次來賽里木湖,湖水像寶石一樣!”來自西安的遊客王卉說。近年來,隨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素有“高山明珠”之稱的賽里木湖已成爲新疆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但這來之不易。賽里木湖地處北天山山脈西段,海拔2073米,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冷水湖,因地處封閉湖盆,自我修復能力弱,曾長期受水土流失、生態退化之困。2013年起,當地啓動拋石固岸工程,累計完成生態護岸35公里,一塊塊花崗岩築起生態防線。“潮汐作用對湖岸沖刷非常嚴重,拋石固岸工程緩解了湖水侵蝕帶來的岸線破壞。”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工程師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說。
目前,湖區已累計投入生態保護資金7.23億元,實施45項環境整治工程,生態治理逐步系統化、常態化。近10年來,賽里木湖年均淨入湖水量0.16億立方米,水量穩中有升,水質從過去的Ⅲ類標準提升至Ⅱ類標準。現在部分水域透明度能夠達到16米。“我們不斷推進水質動態監測和高標準治理,希望有朝一日賽里木湖水質能達到Ⅰ類標準。”阿布力孜說。
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推動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如今的賽里木湖有浮游植物65種、浮游動物19種、底棲動物7種。隨着生態旅遊升溫,像賽里木湖這樣的“綠水青山”正轉化爲帶動就業、促產增收的“金山銀山”。
大壩巍立蓄水興疆
在阿克蘇地區溫宿縣與烏什縣交界處,一條“巨龍”——大石峽水利樞紐橫臥於庫瑪拉克河河谷。作爲國務院172項重大水利項目之一和水利部首批PPP試點工程,它除了“治水”,還爲南疆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持。
“工程最大壩高247米,創造了混凝土面板砂礫石壩的世界最高紀錄。”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大石峽項目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峰斌說。
按照設計規劃,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總庫容11.7億立方米,2026年全面完工後,將向塔里木河生態輸水34.2億立方米,不僅能有效緩解灌區旱澇問題,還能改善流域生態環境。
水利樞紐爲農業提供灌溉水源的同時,也爲區域清潔能源供應注入新動力。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大石峽項目公司總工程師張存榮說:“項目電站裝機容量75萬千瓦,預計年發電量18.93億千瓦時,能夠提供有力的電力保障。”
地震頻發,冬季氣溫低,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使這項工程的建設難度陡增。項目公司機電物資部副部長廖曉華說:“這裡晝夜溫差大,給混凝土養護和澆築帶來較大挑戰,我們進行技術攻關,採用創新工藝,確保大壩的安全與耐久性。”
從“蓄住水”到“用活水”,大石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加速兌現着它的承諾,以水興業的願景將在天山南麓落地生花。(經濟日報記者 劉沛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