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燒了幾十億的神藥,撐起一個IPO

7月31日,上交所官網顯示,珠海泰諾麥博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諾麥博)的科創板IPO申請已獲受理。這標誌着,6月8日科創板“1+6”新政出臺後,首個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申報上市的公司終於出爐。

招股書顯示,泰諾麥博是一家典型的“零收入”創新藥企業。2022年-2024年,泰諾麥博的營業收入合計僅1945萬元,主要是少量專利技術轉讓收入。而同期,泰諾麥博的累計虧損高達13.9億元。如果沒有科創板第五套標準,泰諾麥博幾乎不可能申報上市。

當然,作爲重啓第五套標準後的首個申報,泰諾麥博本身的質地是相當過硬的。對於無收入、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一般有兩個重要的評價維度。

一是專業投資機構的背書。泰諾麥博在一級市場上是一家明星創新藥公司,創立十年來累計融資超過20億元,股東名單中雲集了康哲藥業、高瓴、招銀國際、中金資本、格力金投、熙誠金睿等近三十家投資機構、產業方。在2025年3月最後一次增資後,泰諾麥博的估值已達52億元。

二是管線進度。今年2月份,泰諾麥博的首款藥物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已經在中國成功獲批上市,這是一款全球同類首創(First-in-Class)的用於預防破傷風的創新藥。這一方面顯示了泰諾麥博的技術實力,同時也意味着它已經邁過了商業化門檻,即將摘掉“零收入”的帽子。

仿照港股18a,針對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企業,上交所正式試點引入資深專業機構投資者制度。上交所對“資深專業投資者”制定了一系列門檻,包括“管理資產規模較大,具有良好誠信記錄”,“近5年有5家以上已在科創板上市或者10家以上已在境內外主要證券交易所上市”等。

作爲首個吃螃蟹者,泰諾麥博此次IPO選定的資深專業投資者是高瓴。2021年5月,高瓴參與了泰諾麥博的A輪融資,以1億元認購了1136.56萬股,投前估值14.66億元。

冷門賽道跑出一款中國神藥

都說一款創新藥的誕生需要“花費十年的時間,燒掉十個億”,泰諾麥博完美的印證了這句話。

泰諾麥博有兩位主要創始人,一位是國際著名病毒學專家、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廖化新,另一位是正大綠洲製藥有限公司創始人鄭偉宏。這是在創新藥賽道大家都夢寐以求的黃金組合。

廖化新出生於1953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鄭偉宏出生於1973年,正好比廖化新小20歲。他本科專業是英語,畢業後在藥企做了多年的醫藥代表,後自己創業。兩人一老一少,一位是技術泰斗,一位在企業管理、醫藥商業運作上經驗豐富,合在一起幾乎沒有短板。

據鄭偉宏透露,二人最初在2014年舊金山的一個行業論壇上結識。當時廖化新想要通過自己的分子發現平臺做出一個成果,鄭偉宏則夢想“這輩子要做出一個全球新藥”,於是二人徹夜長談、一拍即合。第二年,二人就來到了珠海金灣區註冊了公司,正式開始了創業。對於這次創業,廖化新和鄭偉宏都拿出了“all-in”的決心,廖化新從杜克大學辭職回國,鄭偉宏則賣掉了自己原來的公司,舉家搬到了珠海。

泰諾麥博創業的方向是單抗,也就是單克隆抗體藥物。與傳統藥物相比,單抗藥物可精準作用於靶點,具備高特異性和較小副作用等優點。單抗應該是近年來最熱的創新藥細分賽道,尤其是PD-1靶點的抗腫瘤藥物,已經催生了一批獨角獸公司。

不過,在單抗這樣一個熱門賽道,泰諾麥博並沒有追逐風口,而是另闢蹊徑地選擇了較少有人踏足的抗感染方向。

鄭偉宏曾談到過選擇產品方向的思路。首先,所有需要用其它單抗藥物作爲臨牀對照的產品,都被他們否決了。原因很簡單,單抗藥太貴,而泰諾麥博作爲創業公司資金有限,沒有錢去買那麼多對照組藥物。而且,既然某種疾病已經有單抗藥了,泰諾麥博也就不想繼續去捲了。

同時,泰諾麥博對產品的市場空間有“三個30”原則,也就是毛益率要有30倍,年銷售30億人民幣,上市後有30年的壽命。

仔細考慮之後,泰諾麥博的目光投向了破傷風。

破傷風是一種幾乎家喻戶曉的兇險疾病。即便現代醫學已經如此發達,破傷風一旦病發,在積極治療的情況下病死率仍高達30%~50%。目前臨牀上對破傷風以預防爲主,也就是在出現傷口的第一時間注射破傷風預防針。然而,雖然破傷風針已經有百年曆史,目前仍然存在過敏風險較高、起效較慢等難以克服的缺點。

在這一背景下,經過十餘年的埋頭研發,泰諾麥博運用單抗技術給“破傷風針”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泰諾麥博研發的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在安全性、起效速度、保護時效等各方面均顯著優於傳統破傷風針。臨牀試驗數據顯示,斯泰度塔單抗在給藥12小時後,95.4%的患者達到保護水平,而傳統的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HTIG)的保護率僅53.2%。

因此,斯泰度塔單抗面世後被譽爲“破傷風神藥”,媒體稱它將帶來“破傷風預防革命”。更值得驕傲的是,它還是一款“First-in-Class”,也就是全球同類首創的創新藥,實至名歸的全球第一。

2025年2月,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成功在中國獲批上市。3月,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在珠海市人民醫院進行了首針臨牀注射,意味着其商業化正式啓航。

幾乎同時,泰諾麥博完成了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招股書顯示,2025年3月,泰諾麥博以13.47元/股的價格進行了一輪增資,寧波康凱、安達瑞景、琴創領航等投資方參與。該輪融資總金額2.73億元,投後估值達到52.69億元。

銷售額僅16萬元神藥價值存疑?

看起來,這又是一個“一藥成名”的故事。

目前,泰諾麥博已在珠海金灣區建成商業化生產基地。珠海金灣區環保局2022年披露的環評報告顯示,該基地可年產“重組抗破傷風毒素天然全人源單克隆抗體”2000萬支。

不過,在泰諾麥博的招股書披露後,有人對斯泰度塔單抗的價值提出了質疑。招股書顯示,斯泰度塔單抗在2025年一季度的產量爲7.9萬瓶,銷量300瓶,產銷率僅0.32%,銷售額僅16.9萬元。

一季度的銷量低的主要原因,應該是銷售時間太短。斯泰度塔單抗在2月份才獲批,3月13日完成首針臨牀注射,滿打滿算一季度也只賣了20天。並且新藥有一段時間的市場導入期,隨着時間推移,斯泰度塔單抗的銷量應會逐漸增長。斯泰度塔單抗到底賣的怎麼樣,等二季度的數據出爐纔能有更準確的判斷。

但是,這並不是說斯泰度塔單抗在推廣上沒有障礙。

首先,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的價格可能會讓不少患者望而卻步。斯泰度塔單抗的定價是一針798元,遠遠高於傳統破傷風針。目前臨牀上使用最多的破傷風針有兩種,第一種是破傷風抗毒素,一針僅需二三十元;第二種是人源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價格也僅爲兩三百元一針。

另外,破傷風抗毒素、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在多數地區的醫保藥品目錄中都有收錄,急診情況下可以報銷部分費用。而斯泰度塔單抗注射液是沒有進入醫保的,這進一步加大了支付壓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破傷風針的整體市場規模並不大。破傷風抗毒素的市場規模據估計僅爲數億元。免疫球蛋白方面,國聯證券2020年一份研報認爲,當時中國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接種人數約爲601.7萬人,對應17.3億元的市場規模。

泰諾麥博在招股書中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稱,中國破傷風被動免疫製劑市場(包括破傷風抗毒素、馬破傷風免疫球蛋白以及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2024年的規模爲26.6億元。

無論哪種統計,這個市場的總規模都不到30億元。

此外,智翔金泰、百克生物等其他國內企業目前也有破傷風單抗產品在研,其中智翔金泰的GR2001目前已經進入上市申請審評階段。這些產品上市後,也會擠佔斯泰度塔單抗的市場份額。

綜合來看,僅憑一款在中國上市的斯泰度塔單抗,別說是撐起泰諾麥博目前52億元的估值,就是收回十年來的研發投入恐怕都很困難。

未來希望在出海

那麼問題來了,泰諾麥博爲什麼能夠受到那麼多專業投資機構的追捧?“資深專業投資者”高瓴,爲何會掏出1億真金白銀入局。

答案也很簡單,泰諾麥博是國內爲數不多的、具備較大的出海潛力的創新藥企業。在當前市場和政策環境下,中國創新藥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出海已是必選的動作。

目前斯泰度塔單抗在美國僅完成了一期臨牀試驗,正常來說距離獲批上市還早。但作爲一款罕見的First-in-Class創新藥,斯泰度塔單抗已經於2022年8月被美國FDA納入快速通道(Fast Track)資格,這意味着它接下來可以直接在美國開展三期臨牀試驗。

鄭偉宏曾表示他創業的夢想是做出一款市場價值10億美元的創新藥。斯泰度塔單抗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在出海。

除了斯泰度塔單抗以外,泰諾麥博的管線中還有多款藥物,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個是“重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全人源單克隆抗體”,研發代號TNM001。TNM001有可能成爲全球第三、中國首款適用於健康及高危嬰幼兒的預防用長效抗RSV單抗藥物,目前已進入三期臨牀試驗。RSV單抗的市場天花板要遠高於斯泰度塔單抗。目前市場上銷量最高的RSV單抗藥物是賽諾菲的尼塞韋單抗,2024年銷售額達18億美元,且同比增長幅度高達214%。

可見,對於泰諾麥博來說,此次IPO還遠不到功成名就之時,只能算是萬里長征的中點。

實際上,對泰諾麥博來說,今年科創板第五條標準的重啓不啻爲雪中送炭。

隨着研發管線中多款產品逐漸向後期臨牀試驗推進,泰諾麥博的研發投入近年來不斷升高,導致虧損額擴大。2024年泰諾麥博的淨利潤是-5.1億元,2025年一季度的淨利潤爲-1.8億元。而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泰諾麥博賬上的貨幣資金僅爲4.2億元,淨資產也僅爲4.9億元。

招股書顯示,泰諾麥博本次IPO擬發行不超過6908萬股,募集資金15億元。以此推算,其發行後市值可達100億元。科創板爲處於商業化初期的泰諾麥博提供了一條可行的上市路徑,將能極大緩解它在研發階段面臨的資金壓力。

自設立之初,科創板就提出“不僅是錦上添花,更應該雪中送炭”,泰諾麥博的IPO獲受理正是這一理念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