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康法說會釋出新藥臨牀進度 胃癌與頭頸癌顯著縮瘤
▲漢康生技今召開法人說明會,圖中爲董事長劉世高。(圖/漢康提供)
記者高兆麟/臺北報導
致力於開發創新融合蛋白免疫療法的漢康生技(7827)今日舉辦法人說明會,聚焦介紹旗下CD47–SIRPα免疫新藥-HCB101的臨牀進展,並首度公開針對胃癌(GC)二線治療的三藥聯合策略與初步療效成果。
漢康董事長劉世高表示,HCB101爲具高度專一性之第3.5代SIRPα/CD47融合蛋白藥物,可有效識別並清除腫瘤細胞,且不影響紅血球,較第一代Gilead單抗藥物安全。
漢康今日首度對外公佈結合HCB101、VEGFR2單抗與化療藥紫杉醇的三藥聯合療法,建構出三重免疫攻擊路徑。劉世高董事長表示,透過雙IgG1抗體強化ADCC與CDC機制,可誘導M1型巨噬細胞吞噬作用(ADCP)、以及阻斷CD47–SIRPα的免疫「僞裝訊號」路徑。
目前針對晚期胃癌二線及以上仍缺乏好的藥物,以標準療法(SOC)做治療總存活率低,但根據初步臨牀數據,接受HCB101該三藥聯合策略的二線胃癌患者,在僅僅六週內即於影像學上觀察到全身轉移病竈全面縮小,無論是靶病竈或非靶病竈皆出現積極反應,研究者與患者對療效成果均表示高度期待,試驗也順利進行中。此策略不僅有機會挑戰既有雙抗標準療法,更在機轉上具備創新性與差異化優勢。
全球一線與二線胃癌的用藥市場,預估在2037年可達約40億美元,據此,漢康的下一步行動,將盡快爭取獲得胃癌二期ORR (客觀反應率)、PFS (腫瘤無惡化期)、OS(存活期)等試驗數據,透過療效數據將HCB101授權給國際大藥廠。
除了強調未來打造出二線胃癌治療的新標竿,此次法說會呈現的試驗數據更說明HCB101在頭頸癌一線治療上指日可期,僅以單藥對頭頸癌已有腫瘤顯著縮小 (PR) 的效果,透過影像學觀察到腫瘤縮小42%。劉世高董事長對此表示,這相當令人振奮,尤其免疫療法雖然已覈准多個癌種,但頭頸癌目前仍然僅有 PD-1 單抗可以使用,漢康已經在HCB101臨牀前看到對頭頸癌的治療上,單藥及聯用藥物皆有潛在療效,一旦成功聯用HCB101與兩種標準療法藥物 (Keytruda 及 Erbitux),有望大幅提升病患的存活時間。
日前HCB101單藥臨牀試驗完成18 mg/kg劑量階段之安全性審查,並正式進入24 mg/kg劑量組。另有非何傑金氏淋巴瘤患者7處腫瘤病竈中有5處完全消失。
漢康進一步指出,RO是指藥物與目標受體(如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結合的比例,用來評估藥物在體內是否達到足夠的生物活性。如RO > 95%,表示95% 的目標受體已被藥物佔據。臨牀藥效學分析顯示,當HCB101劑量達5.12 mg/kg以上,便可達到CD47飽和(RO>95%),並觀察到顯著縮瘤反應。相較於傳統CD47單抗或SIRPα-Fc藥物,HCB101具有低紅血球結合率與良好耐受性,顯示其在高劑量條件下仍具高度安全性與療效潛力。
漢康強調,HCB101在多種腫瘤類型中展現廣譜應用潛力,包含胃癌、頭頸癌與非何傑金氏淋巴瘤等。在藥代動力學方面,該藥具備非線性分佈與延長半衰期等特性,RO佔有率高,具備長效治療優勢,並可與其他免疫或靶向藥物進行聯合療法。 以胃癌爲例,該疾病爲全球第五大常見癌症,同時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四大原因。60%以上的病例集中於東亞,中國佔比高達44%,並囊括全球胃癌死亡人數的50%。由於晚期診斷比例高,二線治療療效變異大,整體存活期僅約3.5至10.7個月,客觀反應率(ORR)介於4.8%至52.3%之間,臨牀需求仍未被滿足。 劉世高表示,HCB101透過創新的藥物設計與策略性組合,已在多項臨牀研究中觀察到明確療效訊號,公司未來將加速在多腫瘤類型與多地區進行試驗。
法人指出,BCC Research報告中提到,全球免疫腫瘤市場將於2029年達到2,47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1.4%。其中,具備多機制作用與差異化設計的融合蛋白藥物預期將成爲市場主流;HCB101具備上述特性,可望搭上這波產業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