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房一張牀托起新就業羣體安居夢想

小小一間房,暖暖一張牀,托起了在京新就業羣體的安居夢想。近期,位於北京東四環晨光家園小區的“城市建設者之家”投入運營,至此,朝陽區的“城市建設者之家”數量達到4個,共可提供牀位6074張。在這些專門爲新就業羣體設置的“家”裡,居住着幾千名城市建設者,他們彼此陌生又相互溫暖,把夢想變得色彩斑斕。

餓了麼藍騎士徐俊(27歲)

“整個社會對小哥越來越友好”

有獨立衛浴間,雙人牀、書桌、沙發、衣櫃、電視一應俱全……站在十幾平方米的房間裡,看着媳婦整理牀鋪,餓了麼藍騎士徐俊笑道:“我對現在的生活挺滿意的。”

徐俊永遠不會忘記2018年那個夏天。那年大專剛畢業的他,和女朋友一起來北京闖蕩,租住在城鄉接合部的磚瓦房裡,找工作四處碰壁,過着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日子。記憶中,那個夏天總是那麼悶熱、難捱。

“不管咋樣,得先找個事兒幹,安頓下來。”下定決心後,這個原本學計算機專業的山西小夥兒,毅然加入餓了麼,成爲一名外賣小哥。多年過去,原本以爲的“臨時工作”,他一直幹到了現在。每天從早上七八點開始外出,一直到晚上九十點鐘收工,徐俊的生活幾乎被工作填滿了。近7年的騎手生涯,他從開始的一天光找路只能送幾單,到最高一天七八十單的“單王”,收入漸漸增長,人也更加充滿幹勁兒。

工作穩定的同時,他和女友也結束愛情長跑,邁入婚姻的殿堂。去年,小夫妻在老家大同買了房,平時省吃儉用想着儘快把房貸還上。所以在北京這幾年,搬來搬去,倆人住的地方一直沒離開那片城中村,“前陣子聽房東說那片兒要拆遷了,我們很着急,不知道該搬到哪裡去。”正當徐俊發愁時,餓了麼發佈與朝陽區委社會工作部開展“首都一張牀”項目、首個“北京騎士之家”在金盞七彩家園落地的消息。

“我倆提前來看過一次,基本上‘一眼就相中了’!”徐俊立刻提交了入住申請,“不管是環境還是安全係數,都比我們之前住的地方好多了,800塊的租金也比之前便宜了不少!”

讓徐俊“一見鍾情”的七彩家園,位於北京東五環外,原本是朝陽區“平急兩用”項目,2023年被納入保障性租賃住房序列,並作爲“城市建設者之家”啓用,重點面向快遞員、保潔員、出租車司機、新就業大學生等城市建設者及管理者,供應租賃住房和牀位。在這裡,最低每月600元可以租到一個牀位,1200元可以租到一個房間,園區裡還有食堂、超市和接駁班車、充電樁等設施,“一切都很方便。”徐俊對新家十分滿意。

“現在整個社會對我們小哥羣體越來越友好了。”徐俊日常主要負責望京一帶的外賣業務。他說,周邊不僅有“小哥驛站”讓大家休息,冬夏兩季、逢年過節的時候,街道還會給小哥們發放生活用品和慰問品。去年,徐俊還參加了爲新就業羣體免費提供的“充電計劃”,成爲國家開放大學的一名學生,圓了自己繼續學習的夢想。

“現在覺得生活特別有奔頭,我還年輕,社會對我們又這麼友好,不好好拼一拼還等啥呢?”今年五一,徐俊因工作出色被評爲北京市勞動模範,距離他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民衆眼科醫院護師張芳傑(40歲)

“大家互相照顧纔是家的感覺”

去年11月,張芳傑搬進了位於朝陽區崔各莊地區馬泉營的“城市建設者之家”。從河北來京18年,搬家的次數已經多到記不清,張芳傑沒想到,在年滿40歲的時候,她終於搬進了一個有“家的感覺”的地方。

大約10平方米的房間內,擺着一張1.2米的單人牀、一張小書桌和一個衣櫃。雖然房間面積不大,但朝西的玻璃窗亮得反光,屋裡一塵不染,衣被幹淨整潔。在房間外的公共區域,則配備着熱水器、洗衣機、廚房等設施,“這是十幾年來我住過最滿意的地方!”張芳傑說着,臉上露出了笑容。

今年3月,朝陽區面向基層一線城市運行服務保障人員,開展對接保障性租賃住房集體宿舍型房源試點,馬泉營項目就是試點之一。負責運營的朝陽區保障性住房發展有限公司,在這裡統籌了200套保障房房源,共計提供1090個牀位,探索集體宿舍“N+1”改造,增加“一張牀、一間房、一套房”多元化住房類型供給,改善“快修保食潔”等一線城市運行服務保障人員的住宿問題。

張芳傑工作的北京華廈民衆眼科醫院,位於亞運村小營附近。每天早上8點她就得趕到醫院,腳不沾地地忙碌一天後,下午5點多才能下班。對此她並無怨言:“這邊兒有地鐵,拼車也很方便,路上單程不到一個小時,跟以前比起來好太多了。”

2007年,張芳傑從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相關專業畢業,隻身來到北京闖蕩。她吃苦耐勞,曾輾轉於民營醫院、體檢中心等許多不同的醫療機構,從最基層的護工到導診再到護士,幾乎經歷了護理相關的所有崗位。2011年張芳傑加入民衆眼科醫院,如今已經成爲主管護師和門診護士長。“我喜歡眼科門診,因爲這裡能給別人帶來光明!”張芳傑這樣說。

在北京奮鬥打拼的過程中,經同事介紹,張芳傑與丈夫相識、相愛,並先後生下了兩個兒子。此前,夫妻倆在昌平區等地與人合租,房子衛生條件差、不停地搬家以及擁擠的交通,是她最難忘的記憶。“現在雖然也是合租,但公共空間比如廚房、客廳和衛生間這些地方,都有專門的保潔人員管理,到處都很乾淨,再也不用擔心衛生間地漏的頭髮和馬桶上的污漬了。”她說。

與同事一起租住,讓這裡“家”的感覺更明顯了一些。原來,2023年,因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丈夫帶着兩個孩子回了老家承德,張芳傑獨自留在北京打拼。對親人的思念,讓她常常夜不能寐。直到去年和同事一起搬入“建設者之家”,她才慢慢適應。

晚上7點,張芳傑和同事們一起回到“家”裡,她擼起袖子準備擇菜做飯,青菜和肉都是下班路上順手買的。“每天大家一起上下班,下班後我們一起做飯、聊天、逛街,就跟一家人一樣。”她一邊擇菜一邊笑着說,半個月前,同租的一個姑娘生病下不了牀,大家夥兒爭着給她洗衣做飯,經過兩天兩夜的精心照料,姑娘終於緩了過來,感動流淚的雖然是姑娘自己,張芳傑卻因此有了更深的感觸:“大家像親人一樣互相照顧,這纔是家的感覺。”

舒適的居住環境,讓張芳傑可以更加心無旁騖地去打拼。雖然只有大專文憑,但她一直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不僅兼職加入了北京市醫院創新管理與技術應用協會醫院感染創新管理與應用專業委員會,還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撰寫發表了《1例眼科門診護理觀察從現象到本質的跨越》《增強眼科手術室低年資護士一般自我效能感提高工作效果》等文章,並多次參加眼科專科學習班的學習,業餘時間更是多次參加社區義診等活動。

如今,張芳傑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工作,“希望將來有一天,能把家人和孩子都接來北京,一家人在這裡團聚。”她憧憬道。

七彩家園保潔員杜曉娟(51歲)

“有機會還想去更多地方看看”

在七彩家園的保潔宿舍裡,杜曉娟的牀鋪最有少女感:橙色牀墊上鋪着粉色牀單,被子疊得整整齊齊,外面罩着粉色的布,一隻大大的草莓熊趴在枕頭上,牀頭還擺着一隻白色的貓玩偶。“我以前養過貓,這裡不讓養,擺着做個紀念。”一頭烏髮,身材高挑勻稱,穿着黑色制服、化着淡妝的杜曉娟,看起來一點兒都不像51歲的人。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的杜曉娟性格爽朗,說話總是未語先笑。交談中,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外面兒這麼好,年輕的時候咋就沒尋思過出來(打拼)呢!”

48歲之前,杜曉娟去過最遠的地方,是離家100多裡的一個溫泉小鎮。48歲那年,在家發愁沒活兒乾的她聽說北京冬奧會要招保潔,就和要好的姐妹一起報了名。“那會兒家裡人還攔着不讓來呢,怕是搞傳銷什麼的,我尋思這都是正規機構介紹的,應該有保證!”

杜曉娟沒想到,這個選擇會改變她的下半生。冬奧會期間,杜曉娟在冬奧村的商場做保潔,每天都能看到不同膚色的外國運動員,一切都很新鮮,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她看到了人生的不同色彩。

有一天中午,電視臺來採訪奧運外圍保障人員,剛收工正準備去吃飯的杜曉娟意外被記者“抓住”,在鏡頭前笑着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娟兒,你出名了!”第二天,同學打來電話,杜曉娟才知道自己上了電視,“哎呀,你說那天我也沒化化妝捯飭捯飭,就那麼灰頭土臉地就上電視了。”杜曉娟爽朗地笑着,從手機裡翻出一張北京衛視新聞節目的截屏,照片中她身着橙色志願者服裝,笑容滿面。

冬奧會結束後,杜曉娟並沒有返回老家,而是拉着老鄉一起在北京打零工。雖然每份工作都很辛苦,但她覺得“年輕時一直在家憋着,也不知道出來看看。現在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大着呢!”

2022年夏天,七彩家園建成後,杜曉娟拉着老鄉來到這裡,成爲專職保潔員,一晃兩年多過去,身邊的人來來往往,換了一批又一批,她倆卻堅持了下來。“這邊包吃包住,啥都不用愁。休息時我們就坐車去外面逛,以前只能在電視裡看北京,現在天安門長啥樣、長城有多長,我都親眼看過啦!”

“看我們經理打字兒,那噼裡啪啦地真快!我這手咋就不聽使喚呢,總是記不住字母在哪兒,打得可費勁了!”杜曉娟的牀頭有一臺銀色筆記本電腦,上面罩着彩色絲巾,這是她前不久剛從網上買的。爲了存錢,她平時省吃儉用,來京三年都沒回過一次家,又怎麼捨得買電腦呢?原來,到北京後,杜曉娟就開始用手機上網課,學習理財知識,如今她正在學習打字,準備以後用電腦上網課,“我這人閒不住,也不喜歡依靠別人,自己掙錢自己花更有底氣!”

對於現在的生活,杜曉娟很滿意,她說,以後有機會還想去更多大城市看看,就算有一天回去了,也不能跟外面的世界脫節,“說真的,要不是來了北京,我根本沒想過能發現自己的價值呢!”

·記者手記·

從一張牀到一套房服務細節反映北京溫度

“快修保食潔”即快遞、維修、保安、餐飲、保潔行業人員,他們是基層一線城市運行服務保障人員,是維持超大城市正常運轉的基石。在爲城市千家萬戶托起安家夢的同時,他們的居住問題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從一張牀、一間房再到一套房,北京在習近平總書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理念引領下,正不斷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籌措力度,構建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目前,僅朝陽區的4個“城市建設者之家”,就已累計保障“快修保食潔”等公共服務人羣3000人次。

“一張牀”或“一間房”看似簡單,卻並非易事。想要讓新就業羣體真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還需要配套安全整潔的居住環境、構建多場景服務平臺,讓他們“安居”的同時更能“樂業”。

“於細微處見知著,於無聲處聽驚雷”,從交通便利、租金親民、設施齊全的“拎包入住”,到開通綠色就醫通道、接駁通勤班車,再到配套公共活動空間,滿足社交需求……這些細節服務舉措,讓新就業羣體不僅有房可住,更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感受到了北京這座城市的溫度。

本版文/本報記者趙婷婷

攝影/本報記者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