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牀竟變惡夢?伴侶「分房睡」崛起 一人一牀反而更甜蜜
▲同牀共枕不再是甜蜜標配?現在愈來愈多伴侶選擇分開睡,據悉有不少人因此換來更長久、更甜蜜的感情。(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枕邊人不是敵人,但每晚一起入眠卻變成一場修羅場?在國際兩性議題引起共鳴的「睡眠離婚(Sleep Divorce)」話題,每隔一陣子也會在臺灣社羣熱議。根據日本《Women’s Health》報導,許多專家正重新定義「好關係」的必要條件——不一定是一起睡,而是睡得好!
分房不代表感情差 專家這樣說!什麼是「睡眠離婚」?這並不是婚姻觸礁的代名詞,而是指伴侶爲了確保睡眠品質,選擇分牀、分房,甚至採取不同的作息時間入睡。簡單說,就是愛歸愛、覺歸覺。
臨牀心理學家麥可・布魯斯(Dr. Michael Breus)就直言,他不喜歡這個「睡眠離婚」說法,「聽起來好像感情出事了,其實只是單純選擇更舒服的睡眠方式罷了。」哈佛醫學院講師麗貝卡・羅賓斯(Dr. Rebecca Robbins)也認同,她提醒,「這個詞對某些情侶來說可能帶有負面暗示,甚至讓真正需要分房睡的人感到不安。」
睡在一起真的比較好?科學表示「不一定」根據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成人每天應有7~9小時的高品質睡眠。但羅賓斯指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再加上伴侶的鼾聲、搶棉被、作息不合等情況,根本難以一夜好眠。
「如果一方是夜貓子,一方早睡早起,或其中一人患有睡眠障礙,彼此作息衝突就會直接打亂睡眠節奏。」她說道。即便有些研究指出,有伴侶的女性比單身女性睡得好,但羅賓斯提醒,「當控制了婚姻狀態、經濟壓力等條件後,這些差異其實就不明顯了。」
那睡在一起到底有沒有加分?答案是「看情況」。不少研究發現,穩定長期交往的伴侶,整體睡眠表現比短期交往者來得更佳。原因可能和「催產素」有關。這種俗稱「愛情荷爾蒙」的激素,會在擁抱、親吻、性親密時釋放,有助於降低壓力、增進睡眠品質。
一週合體兩天 分房也可以很浪漫不過別以爲實行「睡眠離婚」就代表感情冷淡。布魯斯強調,很多情侶其實是「平日分房、假日合體」,用最彈性的方式達成雙贏。他笑說,「這不代表你們每天都要分開睡,而是找到一種讓彼此都睡得安穩的節奏。」
如果已經試過換牀墊、用白噪音、點香氛精油、下載助眠App,還是夜夜失眠,那麼,該是時候把「睡眠離婚」納入選項了。
一起好好睡 纔是真正的長久相愛之道「當你發現因爲伴侶打呼或輪班工作搞亂作息,睡眠變得一團亂,分開睡不見得是壞事,反而是一種成熟的選擇。」專家建議,兩人願意好好坐下來談一談,制定適合雙方的睡眠協議,比天天忍耐更能保護感情。畢竟感情這件事,不必硬擠一張牀纔算甜蜜。一夜好眠,才能天天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