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好房子”建設經驗,託穩羣衆“安居夢”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5日訊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工程,更是發展課題。爲加大“好房子”工作推動力度,住房城鄉建設部於近日印發《“好房子” 建設經驗做法(第一批)》,涵蓋了出臺推動政策、加強技術支撐、打造示範樣板、強化科技賦能、優化物業服務和健全產業體系等6方面內容。

山東有5項做法入選並獲全國推廣,成爲地方實踐的重要樣本。翻看山東的“好房子”標準,從規劃、設計、建造、交付、運維全過程考慮,聚焦安全、舒適、綠色、智慧要求,細化112條新規定,針對居住區風貌、空間配置、質量控制、適老化服務、智慧化運維等關鍵要素爲“好房子”清晰畫像,重構住宅建設體系,推動住房供給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跨越,用創新迴應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好房子” 建設如何兼顧品質與成本?在刺激需求方面有哪些實招?面對不同城市住房需求差異如何做?本刊記者專訪了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任海濤。

《中國經濟週刊》:山東省《好房子建設標準指引》中,明確層高不低於3米、車位尺寸不小於2.5m(寬)×5.3m(長)、綠色建材應用比例>50%等指標,這些量化指標是如何出爐的?

任海濤:這些量化指標,是立足本地實際,依據國家和省內有關規範,經過科學論證、廣泛徵求意見後確定的,體現了多維度的綜合考量。其中,“智慧運維”和“建築全生命週期管理”等理念納入《指引》,標誌着山東省的“好房子”建設從傳統“重建造輕服務”向“全週期品質管控”的範式轉變。

《指引》注重用數據、細節說話,以可感可及的硬指標爲高品質住宅建設提供依據和支撐。在住宅層高方面,《指引》將住宅全屋層高不低於3.0米設爲“標配”,既考慮到國民身高增長的現實需求,能增強空間感與舒適度,也爲空調、地暖等設施預留安裝空間,方便住戶裝修和智慧家居佈置。

在車位設計方面,將車位尺寸定爲2.5m×5.3m,相比國標2.4米的寬度,增加的0.1米可有效緩解停車難、開門易剮蹭等問題,並鼓勵設置中大型車位,以適應汽車加長、加寬的發展趨勢。

在綠色建材和節能技術方面,要求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超過50%,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及以上或3A級住宅性能標準。簡單來講,就是要比普通房子節能省電、環保健康,住進去更舒服、用起來更省錢。

《中國經濟週刊》:提高建設標準難免讓人擔心成本上升,山東如何平衡建設成本與長期品質?

任海濤:經測算,住宅層高每增加10cm會提高2%建安成本,但從長遠看,可以通過標準化設計、工業化生產、提升服務質效等方式降低運行、維修等增量成本。

目前有不少項目利用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實現全屋新風系統及五恆(恆溫、恆溼、恆靜、恆潔、恆氧)技術應用,或是設計建設被動式建築,實現室內冬暖夏涼,減少採暖和空調等費用,可以說是“買着貴,用着省”。

高品質住宅雖然建安成本有所增加,但是因爲部品、材料等質量可靠、耐久,加上後期增值服務、房屋體檢等手段,大幅降低維修頻率和運維成本,實現品質溢價保值。

今年上半年發佈的《關於支持“好房子”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規定,下沉庭院、風雨連廊等不計入容積率,並通過陽臺不計容增加得房率等措施,降低房企開發建設成本,鼓勵引導建設更多“好房子”。

總體來看,平衡成本與品質,核心是“政策支持+技術管控+市場引導”,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百姓受益,最終實現“開發商願意建、購房者願意買、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的多贏局面。

《中國經濟週刊》:山東不同城市住房需求差異顯著,濟南、青島面臨人口流入壓力,部分縣域則住房過剩。“好房子” 建設如何避免 “一刀切”?在刺激需求方面有哪些實招?

任海濤:推進“好房子”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住房需求結構,因城施策、一城一策,通過差異化、精準化的政策措施,既滿足人口流入城市的住房需求,又緩解縣域庫存壓力。

例如,在濟南、青島等人口流入壓力較大的城市,優先供應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優質地塊,通過《建設條件意見書》對項目提出更高品質要求;在部分縣域或住房過剩地區,則減少土地供應,鼓勵盤活存量資源,通過“商改租”等方式優化用地性質和設計標準,適應市場需求變化。

在刺激需求方面,強化金融支持,降低購房門檻,商業貸款首付比例最低降至15%,支持提取公積金支付首付款,全面開通異地公積金貸款業務,購買現房及高品質住宅、多子女家庭購房均可上浮貸款額度並累加計算,濟南、青島最高貸款額度提高至170萬元,其他城市130-165萬元。

對高品質住宅項目,優先推送“白名單”,目前,111個高品質住宅試點項目中已有72個在建項目獲得融資支持,部分城市還可享受預售資金監管比例下調政策。

同時,我們創新銷售模式,藉助房展會、購房節等形式展示高品質項目,組織團購與定向銷售,推行“以舊換新”,簡化交易流程、降低稅費負擔,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

《中國經濟週刊》:淄博福園項目將回遷房與高品質住宅統一標準建設,這種模式如何平衡不同羣體的居住權益?

任海濤:要把回遷房與高品質住宅、“好房子”結合在一起、統一標準建設、平衡建設資金,就必須要轉變思維,改變過去傳統的思路,可以選擇城市更新的路徑,通過科學統籌、創新規劃、提升開發品質,優化項目資源配置,最大限度提升土地利用價值,從而平衡各方利益訴求,激發各方推動參與舊城改造的積極性,實現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功能的目的。

目前這類項目還不多,淄博福園項目可以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另外,青島正在建設的京口路配售型保障房項目,就是按照“好房子”標準規劃建設。

我們認爲,住宅小區在保障和平衡不同羣體的居住權益方面,應該注意四個方面:

地塊出讓源頭把控。在地塊出讓環節即明確容積率、綠化率、建築密度等標準要求,確保從源頭上保障房屋品質。

規劃設計統一標準。堅持回遷安置房與商品房統一規劃設計標準和要求,在規劃階段就確保房屋品質達到“好房子”要求。

建設質量統一標準。回遷安置房、保障性住房、商品房等各類住房,戶型、面積可以不同,但建設質量和標準不能有區別。

充分尊重羣衆意願。對回遷安置羣衆,要加強有效溝通,充分徵求意見、尊重個人意願,切實保障不同羣體的知情權、參與權和選擇權,讓羣衆住的安心、放心、舒心,託穩羣衆“安居夢”。

《中國經濟週刊》:山東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從設計到運維的全流程監管?

任海濤:數字化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重要支點。我們着眼建築工程全生命週期管理數字化轉型,從前期設計到中期施工,再到後期運維,全方位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管控模式。

數字化設計方面,深化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全過程應用,建設全過程數字化圖紙閉環管理系統,在勘察、設計、竣工驗收等各環節全面應用數字化圖紙,實現圖紙質量全過程溯源可查。

數字化施工方面,重點加強智慧工地建設,構建全省一體化智慧工地體系。智慧工地平臺建設採取“1+16+N”模式(1個省級統管平臺、16個地市監管平臺及N個使用場景),聚焦施工現場“人機料法環”5要素,實現施工全流程監管;同步建設應用AI智慧感知、視頻監控等系統,通過信息交互共享,實現從“人盯人”到“數據管”、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轉變。

數字化運維方面,建設房屋和市政安全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自然災害風險普查和自建房調查,推動房屋安全管理信息統一上圖、入庫、定位;確定濟南、青島兩市爲試點,探索開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逐步實現“一戶一碼”“一房一檔”;大力推廣智慧物業平臺應用場景,鼓勵物業企業加大物聯網、BIM、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在設施設備智能管理、安防消防預警、便捷生活服務等方面創新突破。

《中國經濟週刊》:隨着綠色建築、智能家居技術的快速發展,山東是否計劃建立“好房子”標準動態更新機制?在前沿領域,是否有試點項目或技術儲備?

任海濤:山東“好房子”標準建設和動態更新,基本搭建起了標準成體系、試點做示範、技術有儲備的格局。

建立動態修訂機制。及時結合新技術、新需求制定相應標準,上半年新發布的《住宅設計標準》,新增了適老化設計、隔聲降噪等要求,並同步更新了綠色建築、智能家居等指標;銜接國家最新規範,在標準中強化了全裝修交付、可再生能源應用、裝配式建築等要求,並隨着技術和形勢變化及時進行修訂。

大力開展試點示範。我們已經開展了2批次試點項目篩選,目前正在開展第三批,重點考察綠色低碳、智慧運維等創新點。我們還開設了“好房子”建設網上專區、線上展廳,結合3D全景、VR技術開啓沉浸式看房體驗,也爲各地學習借鑑試點項目經驗做法提供了最直觀的平臺。

注重加強技術儲備。成立住宅品質提升創新中心,聯合高校、企業組建技術研發聯盟,重點攻關超低能耗建築、智能家居集成等方向。組建高品質住宅專家指導組,爲試點項目提供全過程技術諮詢,並參與標準修訂。還積極探索前沿技術和創新做法。比如,濟南“好房子保險”,引入保險公司參與質量風控;青島被動式住宅,應用無熱橋設計、新風回收等技術,節能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