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仁:民生政策助推產城融合 托起新市民“安居夢”

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在湖南安仁,這個傳統農業大縣正以“產城融合”的創新實踐,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8月4日,在安仁產業開發區鋰銳電子有限公司鋰電池生產線上的譚金金結束一天工作,騎着電動車回到“仁城華府”的家中時,這個128平米的商品房裡,兩個孩子寫作業的聲音與廚房裡飄出的飯菜香,共同勾勒出一幅“新市民”的幸福圖景——而這樣的場景,正隨着當地“穩就業購房補貼”等一系列民生政策的落地,在安仁縣加速複製。

從“進城猶豫”到“安心紮根”:一個務工者的真實獲得感

“以前總覺得買房是城裡人的專利。”37歲的譚金金陪着孩子做作業,回憶起兩年前的選擇仍感慨萬千。爲照顧讀書的小孩,她選擇到就近的安仁產業園區就業,在園區務工期間恰逢安仁縣新出臺了“穩就業購房補貼”政策:園區務工人員按就業年限可享1萬至3萬元補貼,雙職工家庭最高6萬。譚金金成了這一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我符合條件,提出了申請,園區代辦員全程幫忙跑腿,從交材料到1萬元補貼錢到賬只用了3個工作日。”譚金金說,這筆“及時雨”不僅助她圓了“城市主人”夢,更讓她徹底打消了“外出務工”的念頭。

這樣的故事,在安仁縣並非個例。作爲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安仁縣曾長期面臨“企業招工難”與“農民進城難”的雙重困境:一方面,園區企業爲缺工發愁,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因購房壓力對落戶城鎮望而卻步。面對困境,安仁縣委縣政府精準破題,推出“穩就業購房補貼”等一系列刺激政策,用“真金白銀”打通“企業用工-居民就業-住房保障”的堵點。

數據裡的“雙向奔赴”:產城融合的乘數效應

政策的生命力,在於精準迴應需求。安仁縣住建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全縣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達11.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3%,增幅居郴州11個縣(市、區)前列;更值得關注的是,“十四五”期間,安仁縣城區常住人口從13.96萬增至15.64萬,城鎮化率從46.62%躍升至51.02%——這意味着,這座傳統農業縣的城鎮人口數量首次超過鄉村人口,“農民變市民”的進程按下加速鍵。

這不是簡單的數字增長,而是人口吸附能力的質變。安仁縣政策設計緊扣“產”與“城”的聯動:對務工者而言,就業越久補貼越多,形成“幹得越長越划算”的激勵;對企業而言,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降低了用工成本。(對園區企業新增就業穩崗滿半年、一年分別獎勵400元/人、1000元/人)安仁產業開發區園區企業數量從54家增至214家,新增崗位9000個,用工人數從3000人攀升至10500人,園區排名更從全省第128名躍升至第43名,成爲全省進步最快的園區之一。

在鋰銳電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總經理唐安社指着忙碌的流水線說:“以前招工難,制約企業發展,現在在縣委縣政府的各項補貼獎勵措施下,招工難題得到了有效破解,企業高效運轉。”這種變化,正是政策撬動產城融合的最佳註解——當購房壓力減輕、就業崗位增加、公共服務升級,曾經“候鳥式”的務工羣體開始選擇“紮根式”發展。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品質”:縣域經濟的新引擎

住房問題的解決,不僅留住了人,更激活了一座城的活力。隨着城鎮化率突破50%,安仁縣的城市能級顯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十四五”初期的20923元增至25195元,年均增長6.4%,2023、2024年增幅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商品房去化週期從曾經的“壓力位”銳減至8個月,市場供需趨於平衡;而公共服務與商業配套的完善,更讓“進城”從“生存選擇”變爲“生活追求”。

這是一場‘民生投入’與‘發展回報’的良性循環。安仁縣通過“穩就業購房補貼”等一系列政策,安仁縣不僅化解了企業用工與居民購房的“兩頭難”,更以人口集聚推動產業升級、以產業升級反哺城市發展,形成了“企業招工-員工購房-人口集聚-產業壯大”的良性閉環。

從譚金金的“安居夢”到唐安社的“用工易”,從城鎮人口的“量變”"到經濟發展的“質變”,安仁縣的實踐揭示了一個樸素真理: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關鍵在“產城融合”。當政策精準對接羣衆需求、企業需求與城市發展需求,就能釋放出“小補貼撬動大產業、暖民心激活發展力”的乘數效應。這對湖南乃至全國縣域經濟而言,提供了一份可複製、可推廣的“民生實踐”。

此刻,譚金金的孩子們正在客廳裡朗讀課文,窗外的陽光灑在樓棟上。安仁,這座曾經以農業聞名的縣城,正以“產城融合”的創新實踐,書寫着“讓新市民留得住、住得下、發展好”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陳其中 譚利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