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夢想托起夢想,用力量激盪力量

本報特約評論員

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是基礎。只有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才能不斷增強堅守共同理想、實現共同夢想的信心與決心。而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就是要讓榜樣的力量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託舉起內外兼修的品德高度,凝聚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8月16日,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揭曉。其中既有穿越抗戰烽火的老戰士,也有爲中國探月工程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既有奧運會上勇創佳績的運動員,紮根西部用教育托起孩子夢想的支教者,也有在風浪中舍利取義英勇救人的漁船船長。他們從各行各業中走來,從我們身邊走來,用感動賦予一種生命的動力,成爲我們生活的正能量。

自2002年10月開始,中央電視臺每年推出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均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從人民公僕鄭培民、航天英雄楊利偉,到獨臂英雄丁曉兵、愛心歌手叢飛,雖然他們的身份不同,經歷不同,但他們卻能震撼中國人的心靈。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從不同角度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今天,當探月人欒恩傑、“火箭少女”鄭欽文、英勇船長沈華忠、百歲老兵李登月等人的名字榮登最新感動中國榜單,他們以愛國、奉獻、奮鬥爲筆,書寫的一篇篇傳奇故事再次令人動容。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着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這樣的情形,在我國曆史上,在當今世界上,都屢見不鮮。

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是基礎。只有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才能不斷增強堅守共同理想、實現共同夢想的信心與決心。而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就是要讓榜樣的力量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託舉起內外兼修的品德高度,凝聚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是愛國主義。感動中國2024年度人物名單中,兩位年齡相差59歲的清華人欒恩傑院士與在讀博士生龐衆望同臺捧起這份沉甸甸的榮譽。無論是抱定“這一輩子值了!下輩子我還幹航天”信念的探月老人,還是堅信“我們這一代人的時代使命,就是科研報國”的自強青年,愛國作爲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係的深厚情感,始終是調節他們與祖國關係的行爲準則。“我願以身許國”的諾言,是欒恩傑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的漫漫奔月之旅,是龐衆望從懵懂少年到報國青年科研路上的反覆試錯,也是“你可以輸或者你可以贏,但是你知道你永遠都不會放棄”的鄭欽文用球拍向世界展示的中國力量。他們之所以能夠感動中國,就是基於這份對祖國深摯的熱愛,有了這份摯愛,任何艱難險阻都無法擋住前行的步伐。

爲陌生人兩次捐獻幹細胞,跨越生死,爲鄉親們三年駐守薄弱村,走向富裕,這是扶危濟困的友善;20年7300個日夜,悉心照顧因遭遇嚴重車禍成了植物人的丈夫和一家老小,這是盡人本分的友善;用青春踐行“到西部教書去”的信念,這是敬業奉獻的友善;捨棄價值近40萬元的6000多隻蟹籠,將16人救上自己的漁船,這是守望相助的友善。友善是公民優秀的個人品質,是構建和諧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的道德紐帶,更是維護健康良好社會秩序的倫理基礎。正因爲如此,當一個個友善的故事在我們身邊發生,感動也就在我們心中升騰。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夢想的感召、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種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能夠激起我們見賢思齊的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在夢想的託舉、力量的激盪中凝聚起向上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