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刷新法治劇創作高度
北京晚報記者 李夏至
檢察偵查劇《以法之名》正在央視八套和優酷熱播。作爲首部反映檢察機關“刀刃向內”監督工作的法治題材劇,《以法之名》以高強度的情節敘事,打破了同題材表達邊界。當劇情過半,劇中東平市黑惡勢力的保護傘漸顯,高度凝練的劇情體現着精準狠的行業刻畫,《以法之名》的題材“突圍”有望達到新高度。
“刀刃向內”反常規敘事劇情“燒腦”
《以法之名》以近年來全國政法工作中“掃黑除惡、打傘破網、刀刃向內、刮骨療毒”的大背景爲依託,從海東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刀刃向內”的職責入手,首度聚焦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展現了檢察偵查在嚴懲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劇中,以第十一檢察部檢察官洪亮(張譯 飾)、第一檢察部檢察官鄭雅萍(蔣欣 飾)爲代表的檢察官,在省委政法委、省檢察院領導下,履行法律監督職責,依法穩慎查辦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捍衛着司法公正。
故事的開局就很反常規,海東省東平市一個歷經三年才定案的“萬氏集團涉黑案”庭審現場,辯護律師當庭喊冤後隨即被捕入獄,海東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按照程序啓動調查組,深入東平市調查該案,逐漸發現了這起“鐵案”背後的蹊蹺。嫌疑人當庭翻供,辯護律師被指控,就連經辦該案的地方檢察官也離奇離世,《以法之名》並沒有延續傳統的查案破案路線,去塑造全知全能的調查組,而是從客觀實際出發,揭示省級調查組介入地方司法程序,“刀刃向內”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真實困境。
劇中,由鄭雅萍帶隊的省檢察院指導組在接到舉報信後進駐東平市,遇到的地方公檢法系統表面上奉承配合,實則處處阻撓工作的正常開展。劇集並沒有爲省檢察院指導組大開“金手指”,讓其甫一出現就扭轉困局,順利爲萬海案翻案,而是真實刻畫了在地方認定的“鐵案”面前,省檢察院即使發現了重重疑點,也不能越過程序正義貿然定下論斷。東平市地方黑惡勢力的猖獗,以及地方公檢法系統貪腐問題的隱蔽性,讓代表正義的省檢察院指導組始終處於被動局面。看似剛正不阿的地方檢察院,羅織罪名栽贓受害人的地方黑惡勢力,以一隻看不見的大手織就了難以破局的大網。這種高強度與燒腦的劇情,托起了《以法之名》的情節濃度,讓故事始終無法“劇透”,人物的是非黑白也不能明牌。
文戲難拍 三年採訪百位檢察官
不同於傳統的法治題材劇,檢察偵查劇相對缺少一線刑偵的動作場面,更多依賴抽絲剝繭的“文戲”。該劇導演傅東育坦言,自己拍過很多涉案劇,從2002年的《生死臥底》,到近幾年的《破冰行動》、《冰雨火》,但《以法之名》與它們有着本質區別,“前者聚焦公安行動,後者深耕檢察職能。公安題材天然帶有強烈的動作性與現場感,警察直面案件衝鋒在前;而檢察工作更像是‘幕後的正義守護者’,他們不能身着檢察制服去偵查破案,而是在公安工作之後,承擔起監督與糾錯的重任。”
“如何在有限的動作場景下,通過庭審辯論、審訊交鋒的臺詞,營造出涉案劇必備的懸疑感與緊張感,成了橫亙在創作之路上的巨大挑戰。”在傅東育看來,《以法之名》最終找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從大量真實的司法實踐入手,團隊從確定選題到完成最終劇本,歷經了三年的艱難歷程。團隊奔赴四個省份、十幾個城市進行採風,從最高檢到基層單位,採訪了超過百位檢察官,查閱大量卷宗,最終不斷調整、反覆推敲,漸漸地形成了現在的劇本。
市場的反饋證明,具有現實基礎的故事總能贏得觀衆,劇集播出後,《以法之名》“敢寫”“敢拍”的正面評價蜂擁而至。在央視八套播出後,該劇收視率也是節節攀升。據云合數據,該劇單日播放量超4600萬次,有效播放市場佔有率持續登頂。伴隨着劇情的持續深入,揭露海東省市兩級司法系統保護傘的終極對決即將展開,堪比狼人殺的羣像塑造與高能反轉的劇情設定,會將劇集的熱度持續推高,如果能夠維持住現有的情節烈度,《以法之名》或許能夠真正刷新法治題材的創作高度。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