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以法之名》,法治實踐與影視的完美結合

謝 陽

近些年,以法治爲題材的影視劇屢屢出圈,反映了民衆對司法關注度的日益提升。《以法之名》以檢察官洪亮(張譯飾演)、鄭雅萍(蔣欣飾演)等人在調查東平市“萬海黑社會性質組織案”過程中發現司法工作人員有徇私枉法的行爲,他們以舉報線索爲突破口,徹查案件背後黑惡勢力,同時揪出司法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

本劇多次融入檢察偵查領域真實的案例,實現了法治實踐與影視的完美結合,如第十一檢察部“刀刃向內”的檢察偵查職能、劇中每一場審訊戲都是基於真實的法律邏輯和現實邏輯,體現了影視行業對當下重大事件與社會發展進程的藝術思考。

這部歷時3年創作而成的當代檢察題材大劇,在媒體融合時代及時迴應了民衆的關切,發揮了時效性特徵。創作者奔赴四個省份、十幾個城市進行採風,從最高檢到基層單位,採訪了超過100位檢察官,查閱大量卷宗,一方面爲本劇製作把好方向盤,引領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故事線和人物線的編排上改變了以往同類題材以製造懸疑、發現線索推進進程的傳統結構,採用更爲精巧的設計讓觀衆全方位瞭解人民檢察官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職能,特別是在法與情的邊緣,該如何始終保持清醒?創作者巧妙地將法治精神的主題訴求轉化爲極具時代性的話題內容,既展現了當代中國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果,又體現了司法爲民的精神內涵。

在人物創作手法上,也與以往法治題材劇本主人公多爲單獨的個體,具有強戲劇性和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不同。該劇的角色始終在“好人”or“壞人”懸念中不斷跳轉,李光潔飾演的李人駿,正邪難辨,當觀衆覺得他肯定是個壞人的時候,情節會出現一個橫跳,讓人覺得他其實是個好人。馮嘉怡飾演的東平市公安局長也是如此,當觀衆都猜測這個角色是黑社會組織的“保護傘”時,他卻將關鍵證據交給了辦案人員。每個角色的人物底色成爲劇情最具懸念感的地方,與該劇的檢察偵查過程串聯起來同人物關係融爲一體。

《以法之名》的推陳出新,一則離不開主創團隊爲好內容全力以赴、精心製作;二則得益於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提供的大量專業指導性,豐富的情節配合精湛的製作,影視劇集自身的吸引力自然會有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