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江霞談《以美之名》的創作與思考
文/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
在都市劇題材創新面臨挑戰的當下,國內首部深度聚焦整形醫美行業的影視劇《以美之名》闖入大衆視野。
該劇打破傳統醫療劇的創作窠臼,以雙女主爲敘事核心,探討生命尊嚴與美的多元定義,題材新穎且緊扣社會熱點。近日,羊城晚報·羊城派記者獨家專訪了《以美之名》的編劇江霞,揭開這部劇背後的創作密碼。
聚焦醫美題材更具現實意義
談及選擇整形醫美題材的緣由,江霞表示,醫美話題已經越來越進入大衆的生活,兼具吸引力與爭議性,如果創作得夠紮實,將極具現實意義。因此,當總製片人張穎提出做醫美話題劇的時候,創作團隊都表示認可。
然而,起初團隊並無十足把握,於是開展了長時間的調研和資料蒐集,採訪衆多公立、民營醫院的醫生,跟進醫生的工作和日常生活,還接觸了不少求美者原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觸動非常大,獲得大量的新認知,腦海裡也有了很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時候才真正有信心去做這個劇。”
在此過程中,一些女醫生強大的精神內核和鮮明的人格魅力給團隊留下深刻印象。江霞回憶:“好幾位女醫生都講過,男同事有時候會說一些風涼話,像是女醫生到了四十沒必要還在一線拼,不如回家遛狗帶孩子,這個表述我們就用到了臺詞裡。也因爲這些女醫生很生動而有力量的形象,我們最終選擇了做兩個女主的故事。”
展現現代女性反“閨蜜反目”俗套
劇中,喬楊和周靜雯的“宿敵式”關係被觀衆津津樂道。在創作雙女主戲時,江霞借鑑了部分雙男主劇的創作思路,避免落入“閨蜜反目”的俗套。
“最初創作的時候,我們就是想要寫兩個強大的女性的靈魂碰撞,也參考瞭如《早間新聞》這樣的雙女主職業劇。但總體來說,‘雙強’的女性劇並不多。”但團隊意識到,諸如《白色巨塔》這樣的“雙強”男主劇很多,男主之間的碰撞往往是價值觀的碰撞,他們之間的羈絆往往源於深刻的相互欣賞,這也成了喬楊和周靜雯人物關係的創作靈感來源。
在江霞看來,所謂“閨蜜反目”反映的是創作者對女性生活世界想象的侷限性,認爲女性之間的核心關係只能圍繞着競爭男性的選擇和認可,但這種想象已經不符合現實了。
“喬週二人的矛盾源於過往的經歷,和她們對整形醫生這個職業理解的不同,但根源是一致的。”江霞表示,像喬楊、周靜雯這樣的現代女性,她們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發揮價值的空間都很大,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選擇和追求,她們的價值源於她們本身的出色和精彩。
創作應打破“女性題材”觀念
“大女主”戲近年來頗受歡迎。江霞坦言,創作《以美之名》並非刻意走“大女主”路線,而是從女性視角出發的自然呈現。她認爲,沒必要侷限在做“女性主義”這個思路上,應該打破“女性題材”觀念。
“女性當然和男性有不同的特質,但女性可以是任何類型題材的主角,而不只是女性題材。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很多各種題材類型的成功嘗試了。”江霞表示。
作爲編劇,江霞認爲,現在已經不是創作者給觀衆看什麼,觀衆就看什麼的年代。觀衆可選的休閒娛樂方式很多,獲取自己需要的內容的渠道也很多,因此創作者要前置地去思考,自己提供的內容夠不夠新穎有趣、引人注意。
“有意義的內容,如果創作者沒有想到有意思的切入點或者新鮮的表現形式,可能就沒有信心去把它做出來。”在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青石計劃”創投活動上,擔任初評評委的江霞就發現,有不少創投提案的題材或原型故事非常有意義,但創作方式相對常規,最終因爲“想象不到它的生存空間在哪”而被淘汰。
青年創作者要勇敢表達
在江霞看來,青年導演、編劇在創作上既有優勢也存在不足。他們的作品成熟度和專業性都越來越高,也會更多地考慮市場需求和商業性,劇本大多類型特徵明顯,使得這些項目的可操作性大大提升。
“但這也導致大家創作的題材很容易扎堆,比如前些年會有很多歷史戰爭題材,這些年有大量的科幻、女性題材,這顯然是市場上的成功案例產生了指引。”江霞認爲,青年創作者對市場敏感很有必要,但是每個人得先想清楚自己的核心優勢是什麼,只創作沒有短板的作品是不夠的,現在市場上能存活的總是長板足夠長的作品。
對於青年編劇該如何平衡表達與市場,江霞建議,影視作品具有工業產品屬性,考慮商業因素是創作者該有的責任心,不能因爲個人的執念讓所有人的心血白費。但要區分是爲了商業的合理妥協,還是因噎廢食的自我閹割。“青年編劇還是要勇敢表達,同時做到心中有數,在創作時大膽嘗試,藉助團隊經驗把控風險。”江霞分享道。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