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糾紛引發妯娌互毆 “輕刑和解”促六年積怨終化解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春 通訊員 劉思格 張文婕

一場因遺產分配引發的妯娌糾紛,從口角升級爲持械互毆,最終致一人輕傷,雙方不滿。案發後,檢察機關歷時半年多,通過耐心釋法說理、多方聯動調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刑事和解,長達六年的遺產糾紛終於畫上了句號。

遺產分配埋隱患 口角升級成傷害

2023年10月14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鎮殷家灣村一處民宅前,年過七旬的張某某與茅某某因祖宅繼承問題再次爆發激烈爭吵。兩家積怨已久,雙方從互相謾罵迅速演變爲肢體衝突。張某某抄起竹棍和鋼筋棍擊打茅某某腿部,致其右脛骨骨折、肋骨骨折,經鑑定構成輕傷二級。2024年7月22日,張某某被公安機關以涉嫌故意傷害罪移送審查起訴。

案件雖小,矛盾卻深。鄞州區人民檢察院承辦檢察官審查後發現,兩家糾紛由來已久——張某某和茅某某的丈夫互爲兩兄弟,涉案房屋原爲張某某公婆遺產,分配時歸張某某一家所有,但茅某某夫婦長期對此不滿,多次上門爭執。此次衝突中,雙方均有受傷,但矛盾焦點始終聚焦於遺產歸屬。若簡單“一訴了之”,不僅難以修復親屬關係,還可能激化矛盾。

調解遇阻陷僵局 “輕刑和解”破堅冰

“一開始,雙方態度都很強硬。”承辦人回憶,被害人茅某某因傷情較重拒絕調解,張某某則認爲“對方先動手”拒不認錯,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爲打破僵局,鄞州區人民檢察院東錢湖檢察室聯合東錢湖派出所、殷灣村村委會及駐所人民調解員,組建專項調解工作組。人民調解員介入後,一方面向張某某釋明故意傷害罪的量刑標準,強調積極賠償、認罪認罰的法律後果;另一方面多次走訪茅某某,傾聽訴求,告知其調解對家庭關係修復的意義。

調解過程波折重重:茅某某因治療費用高昂提出高額賠償,張某某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承擔;兩家子女因長輩受傷互生嫌隙,甚至揚言“法庭見”。面對阻力,檢察官再次引入“鄉賢調解”力量,邀請殷灣村村書記參與勸導,爲雙方釐清賠償標準。經過長達半年的不懈努力,雙方態度逐漸軟化。

雙向賠償顯誠意 刑事和解化干戈

2025年1月24日,在人民調解員的主持下,雙方簽署《人民調解協議》:張某某和茅某某互相賠償對方醫療費等,並在協議中明確“互不騷擾、今後無涉”,茅某某還出具刑事諒解書,請求對張某某從輕處理。

“這筆錢不僅是賠償,更是給兩家人一個臺階下。”殷灣村村書記感慨。協議簽署當日,雙方當場履行現金支付,長達六年的遺產糾紛畫上句號。

基於張某某自首、認罪認罰、積極賠償並取得諒解等情節,鄞州區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其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宣佈決定時,張某某哽咽道:“一時衝動傷了親人,感謝檢察院給我們機會重修舊好。”

“小案不小辦,關鍵在於找到法理情的平衡點。”承辦檢察官表示,檢察機關在辦案中既要堅守法律底線,也要主動延伸職能,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