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上野下】包子逸/時間的痕跡
時間的痕跡。圖/包子逸提供
途經一面有奇特刮紋的校園圍牆。
不曉得牆頭是否曾經長過垂掛的藤蔓?又在風中搖擺了多久,終於在青苔上輕輕擦出時間的軌跡?
斑駁的美感需要鍛鍊,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修補只是別無選擇,翻新最好,時間的軌跡那一類的事,最好別聲張。吾家長輩看到這面牆,應該只會覺得它需要重新粉刷,恢復成閃亮亮的白牆,新的一樣。
古物店珍惜那些多年養成的「皮殼」,濃厚的歲月光輝──包括多少年來積累的指尖油脂、酒醉失手的磕傷,痕跡就是故事,而故事具備詮釋的價值。
以往我嗜好觀看低預算的裝修節目,在某個美國節目中,我第一次看到暴力「做舊」的過程──設計師拿了人家一張好端端的木椅,在院子裡揮舞鐵鏈,相當有節奏地將這張椅子揍出一些凹痕,並以磨砂器創造出蒼老的表象,像是把人的一生快轉到皺巴巴的殘年,把嬰兒化妝成耆老。我常看仿舊的碗盤,並不覺得異樣,然而首度看見鏗鏘毀敗的做舊工程,還是啞然。
後來當然就見怪不怪了。當代的襤褸風潮相當熱門,我叔叔說,認識的親友開乾洗店,經常碰到拿着牛仔褲來洗的年輕人,交付時千叮嚀萬囑咐:膝蓋破洞的鬚鬚千萬不能洗斷喔!
本人的牛仔褲破了又破,我也毫不吝於展示它的傷疤與補丁。尤其是路過東京青山的牛仔褲店,看到藝術品般的襤褸刺子繡,再端詳了一下標價之後。
我對縫補的藝術燃起莫大的熱忱,或許是從家中抱枕被幼兒摳出巨大破洞開始,近期甚至報名了縫補教學課程。開課的老織廠備有巨大的筒狀燈箱,衣物罩上去,啃齧般的細碎破孔無所遁形。老師傅在現場展示了高端清創手術般的醫術,理出編織邏輯,再以帶舌勾針將針織衫三兩下鉤回原形。
我多麼希望這世間也有什麼幻術,能夠把年輕時候做過的蠢事一一縫補成沒有發生過的模樣。但是,誰又能無所斑駁地老去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