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界不滿中藥解釋令 週日上凱道 學者提6點力挺盼放下對立
百年老中藥行「乾元」2021年關門大吉,道出中藥行人才凋零問題。圖爲春元行老闆陳建智。(本報資料照)
衛福部3月18日發佈解釋令,核釋《藥事法》第103條,允許中藥從業人員符合一定標準就能販賣中藥材,引發藥界反彈,繼上月22日到衛福部陳抗後,週日將走上凱道。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今提出6項說明力挺政府,表示解釋令非特權開放,而是一場結構性的改革,讓中藥迴歸專業,制度走向現代,呼籲社會放下誤解與情緒對立。
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主任張文德指出,202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的《傳統醫藥策略2025報告》強調,傳統醫藥應推動法制化、制度化與分工協作,以提升藥用資源的地方效益並促進與國際體系的接軌。衛福部的解釋令,系針對中藥販賣業從業人員資格明確界定並放寬相關規定,增列國內公私立大學中藥或生藥相關學系畢業生,只要在學期間修畢中藥核心課程35學分,並於覈准登記中藥販賣業藥商專任中藥之輸入、輸出、批發或零售實務歷練1年以上者,即可合法經營中藥商業務。
張文德表示,此公告絕非「放寬門檻」或「侵越藥師專業」,目的是爲臺灣中藥的批發、零售、調劑、輸入及輸出等制度建立一套可長可久、具科學依據的專業人才認證機制。
針對外界的質疑,張文德逐一說明。對扭曲《藥事法》、不當放寬門檻一說,他表示,35學分的核心課程加上一年以上的實務經驗,正是爲建立可量化、可查驗、具規範性的標準,旨在提升專業門檻,而非鬆綁規範或扭曲原法精神。
至於是否侵害到藥師專業權限?此次公告不涉及處方中藥的調劑行爲,雙方職責清晰分工,無涉職權重疊或取代問題,反而可健全中藥流通體系。
對於35學的訓練,張文德表示,35學分中藥核心課程涵蓋藥材基原鑑定、炮製技術、藥理與毒理、品質控制等關鍵能力,中藥相關學系更規劃超過50學分的專業必修課程。此一訓練體系遠超傳統經驗傳承的模式,絕非僅爲「進入門檻」的「門票」。
針對危害民衆用藥健康一說,張文德指出,公告明訂申請人須具備一年以上中藥販售實務經驗,並結合學術與業界的雙軌訓練架構,唯有完成此完整培訓方得申請資格,與中醫師或醫師須經臨牀訓練後方能執業的制度一致。
外界也質疑,這項政策對舊有從業者不公,張文德表示,現行公告完全保留現有列冊中藥商的執業資格與權益,本次規範針對的是新進人員,旨在補足過往未設制度的不足,並未對舊制造成取代。
至於外界質疑政策倉促上路,張文德說,此公告已歷經多次產學界專家諮詢、制度研議與政策協調。衛福部的解釋令不是一項特權開放,而是一場結構性的改革,一場讓「中藥迴歸專業、制度走向現代」的規劃,誠摯呼籲社會回到政策本質,放下誤解與情緒性對立,站在專業建制與民衆用藥安全的角度,共同理解這項制度的必要性與進步意義。
張文德認爲,臺灣若欲推動中藥產業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勢必須擺脫過往模糊不清的資格體系與經驗思維。高等教育所培養的專業人才,理應被有效運用,並與產業制度緊密連結。中藥專業不僅需具備學術學分,更涵養文化理解與知識體系,唯有透過教育、法規與產業三者的整合與協同發展,方能建構出符合國際標準與科學證據的中藥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