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儒專欄》沉默選民之力爆發

大罷免首波投票,罷團全軍覆沒,國民黨成功守住立委席次。(王英豪攝)

726大罷免遭到完封,凸顯了側翼與社羣網軍,以及空戰顯學,其實還是不敵各選區的藍綠既有結構。因爲立委選舉本來就是小選區制,通常都是藍綠一對一對決,得票率就跟罷免的不同意與同意比例一樣,票多的就贏。

各罷免選區的公民團體與罷免領銜人,確實是有不少青鳥與政治素人,他們這陣子也成了政論節目新名嘴,在臉書與脆上面只要挑起仇恨與挑釁,更容易獲得算法優勢。至於各選區的連署站有這麼多的志工在宣傳與拉布條,也催出了超過130萬張連署書,展現由下而上的動員能力。

不過罷免後期上升到了政黨層次,選區結構還是決定了一切,選前沉默不出聲的人,選後證明他們遠比網上的喧囂有力。

確實有很多同情罷團的人願意連署,他們的鼓勵與支持,也讓公民團體沉浸在同溫層無法自拔,但畢竟臺灣的選舉早就是一門學問,成功操盤更需要一次次的陸戰經驗累積。未來這些講得一口好論述的年輕罷團志工,相信也會成爲泛綠生力軍與新活水,不少人會成爲明年議員選舉的參選人。

北臺灣與中臺灣的都市和衛星市鎮選區,如今移入人口衆多,他們多半不認識在地的立委與議員,肯定都是「順便投」,而樁腳也都難以觸及。罷團主力都是年輕人,在訴求上本來就比較貼近移入人口,加上被罷免的藍營立委如果形象不佳,公衆爭議也多的話,當然在空戰上更容易捱打。從結果論來看,包括葉元之、徐巧芯、王鴻薇等重點攻訐目標也都輕騎過關,讓側翼們都噤聲了。

值得觀察的是,諸多罷免重點選區,原本都是民進黨難以動搖的深藍選區,例如新店、永和從來都不是綠軍能夠插旗的新北票倉。新北各選區移入人口雖多,但羅明纔是新店八連霸立委、林德福在永和七連霸;民進黨雖然過了淡水河,在三重、新莊有傳統優勢,但在新店溪兩岸一直都無法度。

林德福與賴士葆輕騎過關後,羅明纔在8月23日的罷免投票當然勝算極高,畢竟文山區到中永和的深藍鐵票一脈相承,就算換了5任總統,他也都還在國會問政。如果新北在明年成爲新的藍白合示範區,民衆黨主席黃國昌也不容易在民調與初選上取勝。

至於一直被司法往死裡打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在新竹市仍獲得12萬4360張不同意罷免票,比3年前當選市長的票還要多,就顯示外來高收入族羣仍願意爲「藍白合」出門投票。傅崐萁在花蓮也催出6成的高投票率,不同意票達6萬5300票,顯示花蓮基層結構仍然難以撼動,徐榛蔚明年就算無法再競選連任縣長,他們夫妻對於國民黨的提名人選仍有極大的影響力。

顛覆結構當然不是一蹴可幾,藍軍在臺南與高雄本來也不容易出頭,而鐵桿選區與6成選民結構,不論政黨支持度的民調高低,目前仍是藍白的重要資產。正好是20年前,陳水扁在第2個跛腳的總統任期曾釋出善意,端出「大和解咖啡」,賴清德總統如今面對行政權與立法權的傾軋難關,或許值得向歷史借鏡。(作者爲鍶科技暨幣特財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