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定義時代的巨人們

中研院院士許倬雲於美國匹茲堡辭世,享耆壽95歲。(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最近幾個月來,有幾位明星、作家、教授及人權人士分別過世。這些名字接連淡出人世,如同燈光一盞盞暗去,令人惋惜。有人說,死亡是一種緩慢的散場,他們精神和信仰仍在空氣中流動,終會有人接續他們曾經定義的時代。

好萊塢向來你爭我奪,互相批評,但是黛安·基頓過世,各個明星都寫滿哀悼之詞,而且都是回憶的細節,絕非官方聲明。黛安·基頓1970年代剛出道,也演過性感、徬徨角色,直到與伍迪·艾倫合作的《安妮·霍爾》,贏得奧斯卡影后,也確定她的終生風格。她讓觀衆看到,女性角色可以既有智慧、又有幽默感和獨立精神。高領衫、帽子、眼鏡和男士西裝,是她永遠的時尚,不必擔心年老及不符潮流。

9月中過世的勞勃瑞福,70年代出道時是好萊塢一代英俊小生,入戲能手,風靡萬千女性,曾經多少人妒忌與他演對手戲的女星,如往日情懷的巴巴拉史翠珊,連在90年代已近60歲的他與當紅影星蜜雪兒·菲佛演出《因爲你愛過我》,還引起衆多師奶不滿,認爲他幫這位小女生陪襯,不值得。

他們出道時,都是以真實面貌出現,觀衆看到他們的是真面目,沒有美容,連演技都很純真,不似現在每個明星都有張網紅臉,誇張喧囂的演技不敢恭維。

作家南方朔於今年6月過世,他從來是特立獨行,在《新生報》時我坐在他旁邊,但從來沒有比肩而戰,他不屑跟我講話,我也不敢打擾他,我訪問到余英時,他嘴角一撇。後來我去《天下》雜誌工作多年後,遇見他,他又是嘴角一撇,說「你混上小官僚了」。但他學富五車,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而且是讀得透徹,因爲他的正義、直言,很多人和我一樣,從沒有怪過他。

許倬雲於8月3日過世,這位溫雅的歷史守望者,半世紀以筆爲舟,穿行於古今之間,致力於萬古江河,帶給人們很多歷史新觀念。尤其他幾本關於中國文化著作,如《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都顯示中國文化融合各種文化才能成其大、顯其廣,絕非只有孔孟儒家之學,尤其在今日對中國只有刻板印象的人,應該深讀。

另一位中國維權鬥士萬潤南,我在六四後曾訪問過他,他屬於另一種歷史維度,是時代的見證者。1984年創立四通公司,不到3年就成長爲5億人民幣公司,企業界向來是政治的不沾鍋,他卻在六四期間支持學生追求民主,之後被迫終生流亡法國。他爲人隨和,反應機敏,記憶力、溝通能力都極強。無論在官場和企業,他都是成大事的人。

這些人雖然都在不同時空、不同領域,各領風華,但也有共同軸線,他們都不是含着金湯匙長大的人,大部分出身貧寒,有人甚至帶着身體的限制,許倬雲因小兒麻痹導致行動不便,走路與寫字都困難,但他以鏗鏘的語言論述歷史,著作數百萬字,全靠另一隻手完成。他更用那雙不便的腳走遍世界,爲中華文化留下了堅實註腳。

他們一旦找到方向,就一力追求,如信仰般追求自己專業,付出代價,進而散發熱情給下輩人,如勞勃瑞福創立「日舞影展」40年,加力扶持獨立電影。縱使在遭受挫折之後,他們也能順勢而爲,如萬潤南用他的溝通力、組織力,創立各種民主聯盟。存在就是力量,中國的海外民主力量得以生生不息。

未來,也必將出現定義未來時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