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惡罷若成 換來一黨專政
立委大罷免將於本月26日投票。(本報資料照片)
7月26日是臺灣民主政治的斷頭日,或興起日,端看臺灣人民是否出門投票。
民進黨和國民黨都高度動員,激烈廝殺,民衆黨也不敢掉以輕心,如果罷藍成功,民衆黨兔死狐悲,也難發生關鍵政黨作用。
這次大罷免是民進黨長久以來的陽謀。2016年國民黨敗選,立法、行政權都被民進黨奪回,在當年底就三讀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案,大幅降低罷免門檻,提議罷免的門檻由選舉人總數的2%降至1%,連署門檻由總投票人數的13%下修至10%,罷免通過門檻由投票率的1/2、同意票過半,改爲同意票大於總選舉人的1/4。
後來國民黨在國會一直居少數黨,民進黨就沒有動用這項殺傷民主的武器。去年立委選舉,國民黨只多民進黨1席,三黨不過半,國民黨主導的任何法案都得聯合民衆黨才能過半,執政黨還是不願放過國民黨,誓要消滅國民黨才能心安。
三權分立的行政、立法、司法,司法已明顯靠近民進黨,執政黨已經掌握大部分,只剩下立法院,不願聽其主導,如果此次國民黨6席以上立委被罷免,立院就失去制衡功能了。
我國罷免門檻太低,在民主成熟國家,如法國、美國、日本、德國等中央級官員(包括市長及立法委員),根本不能罷免,以免政局動盪。例如美國國會議員(即我國立法委員)最多隻能彈劾或議會驅逐,而且只有20 多州設有罷免制度。許多國家通常需25%~50%選民連署才能啓動罷免,而且大部分國家都是一半以上選票才能罷免。
賴總統已或多或少公開支持這場罷免行動,「全球沒有任何民主國家的國家元首,會跳下來主動發動對反對黨的國會議員罷免,這是臺灣政治史上的奇景。」前行政院長江宜樺說。
這場大罷免也引發一黨專政的憂慮。國民黨前不分區立委鄭麗文分析,如執政黨成功罷掉6席藍軍立委,將可趁補選空窗期,火速推進一系列政治人事案,包括卡關已久的司法院、監察院人事,甚至推動修法鬆動立法院長罷免門檻。
鄭麗文說,國民黨黨團去年應該趁可以和民衆黨聯合之際,修改2016年定版的《選罷法》,於情於理,參照國外政治制度,都應該提高罷免門檻,以鞏固臺灣民主。
賴清德個性剛毅,往往拒絕政治妥協,到時三權都已壟斷,他會做出什麼事,都未可知。
選民要維護民主,也得自己做些功課。綜觀此次民團給出的罷免理由,最直接的是染紅,這是最容易操弄的議題。國民黨立委只要去中國大陸訪問的,都被冠以「串通中國」的紅帽子,例如罷免王鴻薇的理由之一,是訪問中國與跟中國串通。王鴻薇答辯說,立法院組團去年4月訪問大陸,是爲了臺灣觀光業發展,與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北京會面,全程沒有任何一場閉門會議,中外媒體皆共同與會。24位被提案罷免的立委答辯書及罷免理由,都可在中央社及中選會網站找到,民衆自己可做判斷。
國立臺北大學教授劉嘉薇也認爲,被罷免立委的選區裡,選民先要問自己:「我區域裡的立委是否真值得罷免?」現今民進黨操作的是「抗中」的意識形態,但選民應看這些立委是否選區服務做得好,是否外務多於專業。這有很多立委評鑑機構結果可做參考,如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國會記者聯誼會等,可以看出這位立委是否敬業、清廉、專業度如何等。
民主政治,選民還是得花費心思維護,最重要還是7月26日出門投票,表達對臺灣民主政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