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抗日英雄 誰來紀念?

日本殖民者對建設臺灣有其貢獻,但是其建設目的仍然是爲殖民。圖爲1895年日軍攻臺,桃竹苗等地客家先烈羣起抗日。(呂麗甄攝)

今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戰及中日抗戰勝利80週年,我去了大陸的江南江北,計劃到一些當年的戰爭現場,憑弔抗戰中的英雄及死亡的平民。目前只有山東臺兒莊有座宏大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其他經過慘烈戰爭的地方,例如杭州、徐州、紹興都找不到遺蹟了,紀念碑想必都在興建高樓大廈或高速公路時被剷平了。

迄今爲止,臺灣還沒有宣佈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會有什麼活動,倒是看見賴政府在5月中,邀請歐洲一些代表紀念歐戰勝利,儀式只有28分鐘,呼籲臺灣與歐洲共同對抗「新極權集團」,似乎虛應故事一番,連對民進黨友好的BBC都發文暗諷。

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角─中國國民黨也還沒有公佈紀念活動;中國大陸9月3日舉行的紀念儀式,不外是宣言、閱兵、反法西斯,展現軍力及國力而已。

兩岸盛大舉行抗日戰爭80週年紀念儀式應該是不需討論的議題,80年也許是歷史長河裡的一瞬,卻鐫刻着生與死、戰爭與和平,有那一代人的犧牲與堅守,我們才能在長夜中看見黎明。

德國在戰後,時時深刻反省自己的作爲,每位總理都會到納粹集中營裡獻花致敬且道歉。而日本政府從來沒有向中國正式道歉,不僅口頭沒說,賠償更沒有討論過,當然很多人會說,原諒是最高的美德,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

從1988年臺灣解嚴開始,國民黨威權體制崩潰,就有很多學者、文化及社會人士大量發表日本在殖民臺灣時期興建鐵路、學校、地下水管道、灌溉設施,對臺灣大有貢獻的文章,的確,日本殖民者對建設臺灣有其貢獻,但是其建設目的仍然是爲殖民,使臺灣更富生產力,回饋欲吞噬整個亞洲的「日本祖國」。

若比較日本在臺灣的所作所爲,國民政府在北伐勝利後在大陸的作爲,只有過之而不及。1926至1936年是中國的「黃金十年」,1928年6、7月間,國民政府宣佈與各國本平等互惠原則重訂新約,加速汽車、工業、公路、鐵路等建設,每年都增長10%以上;興建現代化大學及中小學更是思想啓蒙,這個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大師輩出的年代,不管文學、哲學、科學、考古學各領域都是,例如胡適、徐志摩、馮友蘭。這也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拿破崙有句名言:「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爲之發抖。」

此外,臺灣史一向強調,1945年臺灣光復後至1949年,高通貨膨脹及民生匱乏是國民黨率大陸軍民來臺及貪污腐敗所導致,但也有另外的說法,卻不被廣泛認知。日本在二次大戰末期,超大量發行貨幣,購買臺灣的米、鹽及民生物資,臺灣銀行券在1899年開始發行,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總髮行額約只有14.33億元,到同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管時,發行額已增至約28.98億元,2個多月間發行的貨幣相當於過去50年發行的總額,怎有不通膨之理?可見日本剝削臺灣至最後。

根據已故教授許介鱗研究,臺灣總督府最後一任主計課長鹽見俊二的日記記載,9月9日,他曾押送6億「臺灣銀行券」搭飛機來臺,那些鈔票滿到他只能坐在千元券上。

不管歷史如何闡述,每一場戰爭都是對人類靈魂的炙烤,每一場勝利也是對未來的承諾。在抗日勝利80週年,享受和平紅利的人們都應該想想先輩的犧牲奉獻,誠誠懇懇地紀念這勝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