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專欄》網路放大的庶民正義
來自各地的鏟子超人涌入花蓮光復鄉救災。(圖/中時新聞網)
中秋連假,上萬名「鏟子超人」在烈陽下揮鏟,爲花蓮光復鄉補起一條條受傷的路。這羣人沒有口號,只有汗水。連一向對時事冷嘲熱諷的英國《衛報》,也以「健身達人、僧侶、退休人員:數萬人涌入臺灣小鎮災後復原」爲題,記下臺灣人的韌性、公益與正義─政府不做,我們自己做。
同一時間,臺北捷運上卻掀起另一種「正義」。一位73歲女長者走到優先席,連番用提袋拍打催促讓座;被逼讓坐的穿裙子年輕男乘客起身反擊,把她踹倒在對面座椅。
影片先在社羣發燒,媒體跟進。很快地,鍵盤成了法庭。最先是有人起底長者的身分,是橫掃很多研討會拿資料及吃喝,還犯有偷竊罪的人,於是成羣網路鄉民判她「活該」。後來年輕人被起底,是臺大畢業生,總是在IG上炫耀三宅一生的服飾,開始有年輕人膜拜,還說「不管是哥哥或姐姐,實在太美了,連踢的姿勢都美。」
少有人問:老者是否有精神疾病,或是社會邊緣人物。也少人探討:那一腳,自力報復是否過當?什麼是正當防衛的應有界限,坐過捷運的人知道那一腳是多麼危險。更少人探討,在超高齡化的今天,車上是否應設置更多優先席。臺北市65歲人口已經佔了1/4,但優先座在車上每個車廂大約是1/10,顯然供需不平衡,纔會頻頻引發讓座風波。
抑或是在年輕人經濟出路越來越窄時所隱含的世代衝突,加上老人不知如何與年輕人及中壯世代相處,未來會有更多仇老族出現。在無數高度爭議的案件裡,社羣變成絞刑臺,而且時效第一,誰先被貼上標籤,誰就先被拖出去示衆;誰的私事被起底,誰就先失去說明的機會。
例如中央社司法線記者謝幸恩遭《鏡週刊》揭發與黃國昌「政治狗仔」有關,涉違新聞倫理與任職規範,9月29日請辭,10月1日中央社以背信等罪向北檢提告。當《鏡週刊》登載的同時,網路已經對謝幸恩大肆撻伐,凡是社羣兇猛罵某人時,一定是背後有人計劃主導,不必跟着罵。筆者上中央社網站去查她發的稿件,至少她是個稱職的記者,只是捅了綠營的馬蜂窩,綠色側翼網軍才把她罵到血流成河。
早在16年前,美國作者卡爾寫了一本《網路讓我們變笨了》,近年來,手機、網路、社交媒體已成生活日常,人們耽於擁抱淺薄的資訊,使我們只有反應,沒有思考。接着有《快思慢想》,這是第一本全面深度剖析大腦思考運作的「思考聖經」。作者將人類的思維歸納爲兩大思考模式:系統一,快速、直覺且情緒化,用在日常生活上;系統二,較慢、全面且仰賴邏輯,判斷與決策必須仰賴此係統。
但現今無所不在的網路,讓「系統一」輕易佔了上風。我們滑過手機就判斷,然後眼也不眨地轉傳,滿手反應,卻少了思考。
同樣地,花蓮的「鏟子超人」在社羣號召下每日涌入2、3萬人。臺灣人見義勇爲,感動人也感動了國際的心;但人潮如織,風險也如潮。一位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救災時遭刺傷,還在災區救災8天,後來患敗血症不幸逝世。另外的風險包括:泥土剷起來往哪裡堆?臨時土堆會不會堵住救災動線?志工若受傷或遇到二次風雨造成意外,責任誰承擔?這些提問不是否定志工,而是提醒──善意需要組織,此時就需超人們動用「系統二」,這卻不是社羣網站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