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曝「塑膠微粒」可侵入大腦 醫:嚼口香糖也恐中招
▲生活中塑膠微粒無所不在,吃口香糖也可能遭污染。(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塑膠不只污染海洋,也遺害人類大腦。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分享一項研究,指過世者遺體的大腦組織竟可發現塑膠微粒(MNPs)堆積,且失智症患者體內的塑膠濃度明顯偏高,引發全球醫界高度關注。
蔡明劼在臉書粉專「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寫道,這項美國研究今年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edicine》,內容聚焦「微塑膠」的風險,指這些肉眼看不到的塑膠微粒,在環境中無所不在,食物、水、空氣,或每天使用的牙膏、化妝品等,都可能含有。
此外,這些微粒可透過飲食、呼吸與皮膚進入體內,並隨着時間逐漸累積於重要器官中,例如大腦中最常見的塑膠類型爲聚乙烯(polyethylene),即爲塑膠袋、食品包裝的主要材料。
蔡明劼寫道,目前雖無證據證明塑膠微粒會直接引發疾病,但專家認爲,能穿越血腦障壁的塑膠絕對不容小覷,這不再只是環保議題,對於神經退化、免疫功能都可能造成威脅。
針對生活中的暴露來源,蔡明劼指出,包括用塑膠杯裝熱飲,或食用以塑膠袋包裝的外帶便當,或飲用瓶裝水,以及洗衣時衣物釋出塑膠纖維、空氣中的塑膠粉塵,與含有「塑膠膠基」的口香糖等,其每日暴露雖有限,但長期累積下來的風險難輕忽。
蔡明劼建議,民衆應儘量使用玻璃、不鏽鋼容器,少用塑膠袋和保鮮膜,衣物則宜選擇天然纖維如棉、麻等,並改喝濾水器處理過的自來水,同時避免高度加工食品,不嚼含有「polyvinyl acetate」或「synthetic rubber」 的口香糖,儘量保持室內清潔以減少灰塵中的塑膠污染,落實這些小事,大腦健康會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