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洗餐具、茶包藏危機!成大、嘉大研究揭奈米塑膠微粒恐致腸漏症

免洗餐具、茶包藏危機!成大、嘉大研究揭奈米塑膠微粒恐致腸漏症。(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塑膠微粒的毒性造成健康負面影響逐年受關注,成大食品安全衛生與風險管理研究所與嘉義大學園藝系合組研究團隊,發現從免洗餐具與沖泡茶包上的奈米微粒可「綁架」腸道細胞與細菌的訊息傳遞系統,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引發腸漏症。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3周即掀熱搜,有近2萬次閱讀與下載,獲期刊選爲焦點論文。

塑膠微粒種類、尺寸複雜,對人體傷害程度過去尚未釐清,尤其是奈米微粒的研究更少。成大副教授徐瑋萱與嘉大助理教授李保宏研究團隊首度揭露奈米塑膠損害腸道健康新機制,可當作塑膠污染健康風險研究的新里程碑。

成功大學與嘉義大學合作團隊深耕微生物外泌體之功能研究,成果獲 2024 年國科會未來科技獎,成大食安所副教授徐瑋萱(右四),嘉大園藝系助理教授李保宏(左三)與實驗室學生合影。(成大提供/程炳璋臺南傳真)

成大與嘉大團隊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民衆最常接觸到塑膠微粒的生活器具爲免洗餐具與沖泡茶包。塑膠微粒會影響人體的外泌體,而外泌體是扮演菌羣與宿主間的核心角色,外泌體改變細菌與宿主的共生關係,造成常到菌相被擾動,破壞平衡,損壞腸道屏障功能,好菌減少、壞菌增加,導致腸漏症。

成大表示,研究團隊在一項水耕蔬菜研究中,發現水中的奈米塑膠粒雖未直接傷害萵苣,卻會促進水耕系統中特定細菌的繁殖,這些細菌釋放的外泌體,會抑制作物的抗氧化系統與生長機制,最終導致萵苣枯萎死亡。

這項研究因與民衆生活息息相關,一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國際頂尖期刊上,3周內即獲2萬次的閱讀與下載,在全球超過20萬篇的同期文章中名列前1%,被期刊選爲焦點論文。

塑膠微粒已成全球環境隱憂,現在更證實可能影響作物生長與人體健康。徐瑋萱表示,約150微米以上的顆粒,可被人體排出,但奈米級的微粒卻可能堆積在體內各臟器中,甚至突破腸道與大腦的天然屏障,讓發炎因子或細菌有機會趁虛而入。

研究團隊表示,調控外泌體生成也許可反制奈米塑膠干擾,成爲新的治療標的,這部分將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