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卡關 問題在農業 汽車關稅減讓有空間
臺美對等關稅談判結果尚未揭曉,多位學者分析,癥結點最有可能在於農業。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美對等關稅談判結果尚未揭曉,多位學者昨(8)日分析,癥結點最有可能在於農業,美方關切美豬標示、美牛檢測等議題,但臺灣對於食安、農業有所堅持。臺灣釋出誠意談判,但美國總統川普可能還在考慮要不要接受。
對於最終稅率,學者看法不一。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表示,即使談判不如預期,他相信、也期盼臺灣稅率落在15%至20%;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則不那麼樂觀,認爲稅率25%起跳;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分析,關鍵是臺灣是否在農產品、汽車方面堅持不讓。
川普致函14國通知對等關稅稅率,但臺灣談判結果仍是未知數。對於臺美談判卡在哪?連賢明昨日分析,他個人判斷是在農業,而非汽車關稅,汽車關稅或貨物稅減讓最大問題是稅損,金額不小但仍有解決空間,但農業部分涉及食安,若讓步容易被解釋爲放棄國人健康。
吳大任也認爲,癥結點應不會在汽車問題,國內消費者對汽車降貨物稅,進口車變便宜都是抱持歡迎態度,關鍵應是卡在農產品,美國想推基改食品,但國人認爲有健康疑慮,另還有美豬、美牛,這些都牽涉到政治,雖農產品佔經濟比重低,但臺灣政府不能放棄農民,問題是美國很在乎農產品出口。
邱達生指出,先前行政院長卓榮泰已預告,敏感的工業及農業產品不會放,因此汽車零組件及農產品都不會讓步,目前應該就是卡在這些。
連賢明分析,臺灣現在處在尷尬中,川普原本應想把日本、南韓、臺灣一起談,放在類似的關稅區間。日本本來要做模範生,談完再讓南韓、臺灣比照辦理,沒想到日相石破茂比石頭還硬,南韓總統李在明剛上任,反而臺灣最有誠意,談判進度最前面,但可能還不是美國最滿意結果,所以「川老大」還在考慮要不要接受。
連賢明認爲,即使談判未如預期順利,他仍相信、期望臺灣的對等關稅應會落在15%至20%區間,稅率高過這區間,無論對美國或臺灣都沒好處,畢竟美國是臺灣重要出口國家,臺灣也是美國ICT和半導體重要供應鏈。此外,臺灣若能談成不錯結果,也會給日本、南韓製造額外壓力。
邱達生表示,臺灣相對其他國家應有一些優勢,高階半導體已到美國投資,雖與目前關稅談判不同法源,但臺灣談判團隊應該要綁在一起,不能完全照美國遊戲規則。
吳大任表示,美國此次談判極限施壓,要大家很快決定,倉促談判原本就對我們不利,政府不敢輕易讓步,會被美國認爲沒有誠意,但若臺灣堅持不讓,可能會比照日韓稅率25%起跳,甚至被迫接受更高稅率。
延伸閱讀
沒收到信 未必是壞消息
美國拋出對等關稅 政府還有兩籌碼、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