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基隆新市政大樓開發 不要政治算計
基隆新市政大樓改建案被綠營民代抗議,並高調舉發至監察院,質疑市長謝國樑圖利特定廠商,甚至試圖定調爲「京華城案翻版」。基隆市府未說明權值分配比例與決策依據,固然落人口實;明年地方選舉漸加溫,也令人質疑其中是否帶有政治算計。
基隆市明年預算因中央補助大幅縮水,歲入少17億,加上興建基隆捷運分攤額,財務嚴重吃緊。市府大樓老舊,擬在中正路舊公車處改建,前市長林右昌和現任市長謝國樑開發方式不同,謝市府如今招商引資51億,市府零出資,確實能有效紓解財政困境,但須分配2棟大樓中的1棟給廠商,引發爭議。
所有基於「公私協力」的開發案,合法性與透明度永遠是公衆關注焦點。該案爭議在於綠營民代質疑市府規畫透過公私協力模式公辦都更,「合建」結果卻讓公有土地流失到業者手中,產生圖利特定廠商的空間,衍生賤賣資產、圖利爭議。
謝市府雖強調此案並未涉及都市計劃變更或容積率提高,與京華城案性質截然不同,但關鍵問題始終未獲清晰解答,包括分配比例、成本計算及市府分回大樓的價值評估依據,市府有責任迅速、專業地釋疑,讓市民清楚瞭解大衆利益是否獲得保障。
但不可否認,此案已染上濃厚的政治色彩。隨着地方選舉逼近,綠營民代頻繁抗議,加上去年罷免行動的「拆樑志工」出現,使外界質疑監督目的中摻雜政治動機,將地方建設案演變爲政黨選戰的沙場。
基隆新市政大樓案不應成爲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謝市府要提供禁得起檢驗的專業報告與決策依據,證明資產交換的公平合理性;民代也要避免過度政治操作,以免適得其反。檢調與廉政署須嚴格把關,發揮「除弊於未然」的功能,在招商合約定案前,確保程序依法依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