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黑心大腸事件 勿忘屏縣府黑心油教訓
屏東縣11年前強冠黑心油事件,縣府起初未重視老農檢舉,監院糾正、民怨難熄使5名局處長請辭下臺負責,類似情況再上演,今年屏東黑心豬大腸流向各地,綠委揭發中央早接獲檢舉、卻隔4個月空窗才封存下架,如何讓人民感受政府重視食安?
黑心油事件、黑心豬大腸,都在中秋前夕爆發。11年前強冠黑心油案,源自老農發現竹田鄉地下油廠排出惡臭不明液體,透過朋友向臺中警方舉報,揭發黑心油案,更引發一連串後續效應。
根據當時監察院彈劾報告,屏東縣府環保局、衛生局、城鄉處、農業處與地政處承辦人員,罔顧民衆9次檢舉地下工廠的違規行徑,囿於「本位主義消極應付處事,欠缺橫向聯繫,且環保局對於郭姓累犯個案視若無睹,僅以污染水溝裁罰1200、3000元、後以農地違規使用裁罰6萬元敷衍了事」。
監察院報告指出,突顯縣府顯漠視縣民陳情案件、府內現行相關列管追蹤機制過於鬆散,未發揮應有的管制考覈功效,導致民怨難解,釀成重大食安風暴。
11年過後,屏東又再發生食安危機,百威食品公司登記在臺北市,但在屏東租賃加工場所涉使用工業用雙氧水漂白豬大腸後,賣到高雄、屏東、桃園與臺北等地,有綠營立委質詢揭露,食藥署早在今年6月接獲檢舉,卻直到10月展開行動封存。
食藥署長姜至剛答詢時稱,這是一起相當嚴密組織犯罪、是爲保全證據,檢方也一貫偵查不公開爲由拒說明,但究竟有無及時攔阻、多少問題大腸吃下肚?對於問題食品流向、查封后續因應等是大衆最爲關切,未能給民衆清楚交代。
食安五環包括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黑心廠商責任與全民監督責任,從黑心油到黑心大腸,食安五環一再出現漏洞,代表預警體系螺絲早已鬆懈,更別忘了黑心油帶給屏縣府的教訓,既察覺不肖業者殘害食安,就應盡全力阻止風暴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