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纖吳東昇:關稅劣勢+臺灣聚酯進口被中國大陸滲透 產業陷雙重夾擊
新纖董事長吳東昇14日出席「2025年臺北紡織展(TITAS)」。嚴雅芳/攝影
新纖(1409)董事長吳東昇14日出席「2025年臺北紡織展(TITAS)」時表示,美國近期對化纖產品加徵關稅,導致當地報價上漲約15%,這並非市場需求回溫,而是貿易壁壘推升價格。他指出,業者實際被課徵的稅負遠高於20%,原本就有6至7%的成本負擔,加上匯率與原料波動,使產業壓力持續升高。吳東昇強調,聚酯供應鏈正出現結構變化,臺灣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比例已高於泰國,政府應正視進口結構失衡問題,協助產業穩定發展。
他表示,美國關稅政策屬於行政裁量措施,變動空間大,臺灣業者須審慎因應。以新纖爲例,紡織業務並未直接出口美國,未受影響,比較麻煩的是塑膠粒,有些國家關稅僅15%,且臺廠有一定比重銷往美國市場,這部分轉單難度高。東南亞過去是臺灣的重要出口基地,但目前市場已被大陸大量滲透,不僅東南亞,連臺灣市場的大陸進口量也居高不下,產業面臨雙重壓力。
談到營運現況,他表示,新纖已針對市場變化調整生產配置,整體開工率維持穩定,但價格偏低、利潤受壓。展望明年,能否好轉將取決於工業結構調整與需求回溫,例如部分競爭者退出、市場自然增長(人口增長每年可帶動4~7%)或氣候變化帶來的消費需求增加等。
在永續佈局上,新纖持續推動環保與再生材料技術,泰國廠主力爲化學解重合(Chemical Depolymerization),臺灣則以物理解重合爲主。吳東昇指出,泰國的新設備已投產,儘管下游客戶需求偏弱,公司仍積極提升再生聚酯純度與效率,並強化循環利用。
目前新纖泰國廠的年產能約21萬噸,其中化學解重合部分約7萬噸,爲當地最大規模的再生聚酯生產據點。該技術能使回收料品質更乾淨、分子結構更穩定,接近原生聚酯品質,也提升再生料的應用效能,展現新纖在循環經濟與環保材料領域的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