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東南亞太陽能產品進口美國 這國要被課35倍關稅

2024年時,韓國的韓華(Hanwha)Qcells跟總部在亞利桑那州的美商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以及幾家規模不大的製造業者一齊去打這場官司,宣稱是要保護高達幾十億美元的美國太陽能投資案。

請願團體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委員會聯盟(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控訴,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以及越南都有設廠的中國大陸大型太陽能板製造業者,使用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並有拿不公平的補助,讓美國同業失去市場競爭力。

目前,22日最新公佈的關稅規定,每個國家以及每家公司都不一樣且範圍很廣,不過,總體來說要比2024年底初步宣佈的稅制要高。例如,晶科能源(Jinko Solarx)的傾銷和反補貼稅爲41.56%,這算是最低的,因爲天合光能(Trina Solar)的泰國廠,要被徵收高達375.19%的關稅。

馬來西亞的晶科能源,以及中國大陸的天合光能,都沒有對此發表評論。由於柬埔寨太陽能生產業者選擇不配合美國政府的調查,因此,柬埔寨銷往美國的相關產品,將被課超過3,500%的天價關稅。

美國太陽能廠原告律師認爲,判決的結果很重,對美國政府有信心,因爲可以解決在東南亞四個國家內設廠的陸企,這些不平等的貿易行爲,而這些行爲長期以來一直在損害美國太陽能製造產業。

上述被課重稅的東南亞國家,去年輸入美國的太陽能商品超過100億美元,幾乎佔了美國內需供給的絕大部分,且造成全球太陽能市場重大改變。今年從這四個被美國鎖定的國家銷往美國的數量,只是一年前的一小部分,但從寮國以及印尼的進口量卻是在增加。

部分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會員私下不滿地說,實際上這些關稅也會傷害到美國的太陽能廠商,以後進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會因爲被課關稅而變得更貴。自從2022年推行清潔能源製造補貼新政以來,美國太陽能設備就有增無減。

不過,SEIA尚未發表官方正式說法。路透社指出,爲了要最後確定這些關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必須在六月投票來決定,美國太陽能產業是否因爲外國業者的傾銷以及接受不法補助,真正有受到實質的營運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