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幕後/類科學園區 5月經長赴美已討論

臺灣赴美投資設立科學園區,早在今年五月經濟部前部長郭智輝赴美拜會德州州長艾伯特時,雙方就開始討論,行政團隊也於八月赴德州實地訪察。知情人士說,美方盼臺灣將產業聚落、科學園區概念帶去美國,讓「臺灣生態圈」走向國際化,才促成臺美雙方在對等關稅談判時,將「類科學園區」概念列入討論議程。

臺灣的科學園區是全球少見的經驗。園區人士形容,「工業區算是一星或二星級的園區,科學園區則是五星級園區,因爲它的消防、工安、使用執照、工廠證照都可以在園區裡面直接搞定,行政流程非常簡便,不用送地方政府,又可以保稅」。

園區人士說,「科學園區會一直長大,主因是供應鏈會羣聚在一起。尤其是電子資訊類企業。」卅年前,臺商把這樣的經驗帶去中國大陸,讓大陸搖身一變成爲世界工廠。

美方也知道產業鏈要聚集在一起纔會放大整體經營效益,但是,美國以前沒有所謂的科學園區,他們也在學習「科學園區概念」,他們也知道科學園區不是「產業地產」概念,很多事情必須政府單位一起協同。

目前美國對於設立科學園區想法最積極的是德州。德州華裔共和黨衆議員陳筱玲曾說,川普希望製造業迴流美國,德州也在思考產業聚落議題,但對於德州大部分的衆議員、參議員來說,他們都來自非都會區,不見得能瞭解科學園區的重要性,但設立一個園區要看得長遠,操作並不簡單,「有的人可能只會想到明年或後年,但是,他不會想到五年、十年後」。

目前已知的是,如果要做科學園區,美國不會直接由聯邦政府來執行,主要由地方政府協商。但還有一些必須溝通的部分,例如「雙重課稅」等問題,是聯邦政府層級必須考量的部分。

知情人士說,「百分之百複製不一定容易,因爲美國有其法規、條件,但如果同樣條件可以做到八成,就會讓產業聚落節省許多時間成本、效率成本,因此讓美國相當重視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