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升值 六產業吃大力丸

新臺幣升值,進口爲主的產業大啖利多,包括食品加工、塑化、機械設備、造紙、零售電商與航太軍工等。圖/本報料資料照片

六大產業表現

新臺幣對美元第二季升值達10.97%,出口商首當其衝,大立光蒙受42.2億元的匯損,單季獲利重挫。不過,對以進口爲主的產業而言,卻是大利多,包括食品加工、塑化、機械設備、造紙、零售電商與航太軍工等六大內需及進口導向產業,成本可望明顯下降,全年毛利與獲利表現可期。

今年上半年臺灣對美國貿易順差552.33億美元,臺灣是美國第六大的順差國,臺美關係持續角力,除了臺積電今年3月再額外增加1千億美元到美國投資外,積極購買美國飛機、軍購及天然氣等,另一方面也透過新臺幣升值,釋出善意,使得第二季新臺幣對美元呈現暴力性升值,單季升值10.97%,雖有助平衡貿易帳,但出口商來不及因應,只能吞下鉅額匯兌損失的苦處。

以大立光爲例,第二季即因匯損高達42.2億元,拖累單季每股純益跌至7.73元,創下13年來單季新低。

新臺幣升值對進口導向型或終端市場爲內需產業最爲有利,新臺幣升值10.97%,意味進口商品價格1成,對採購比重高、毛利率偏低的產業來說,相當有利,特別是大量依賴進口原物料、設備及電商零售業產業,在匯率走升時可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與獲利空間。

在食品加工業部分,卜蜂爲飼料及肉品加工大廠,原料庫存水準約當三個月,50%的原料來自進口並以美元報價,因第二季新臺幣升值10.97%,卜蜂原料進口成本下降,新臺幣升值正面效益將從8月開始顯現,有助飼料業務的獲利提升,同時美國玉米價格低檔、國內毛豬價格已創年內新高,法人並估卜蜂今年的獲利有望創新高,每股稅後純益(EPS)有望達10.30元。

國喬總經理曾嘉雄指出,新臺幣升值,使得美元計價的塑化原料成本明顯下滑,對整體的毛利率構成利多因素。

紙漿、塑膠原料幾乎全爲進口,新臺幣升值時,造紙業、塑化產業的成本降低空間顯著,凱基投顧推算,新臺幣升值11%,造紙業毛利率可上升2.0個百分點,指標股有正隆、永豐餘等。

法人也點名進口設備廠漢唐、聖暉*,軍工業駐龍、寶一及零售通路業網家、富邦媒等是新臺幣升值的受惠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