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暴力升值觸29元!臺灣「受益、受損產業」一次看
新臺幣在5月2日單日大漲3%,創近40年最大漲幅,使得臺幣難得成爲全球股市的焦點。(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臺幣在5月2日單日大漲3%,創近40年最大漲幅,也成爲全球關注焦點。到底臺幣升值對臺灣影響如何?《中時新聞網》根據中華民國中央銀行(CBC)公佈的匯率、貨幣政策與匯市干預報告,以及主計總處的經濟統計數據和媒體產業的評論,整理出相關資訊,讓讀者一次看懂。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5月5日舉行記者會上表示,新臺幣在過去兩日確實出現明顯升值,主要原因是市場對升值的預期過於強烈,導致出口商加速拋售外匯,外資也大幅買進,進一步推高升值壓力。
財經專家謝金河則認爲,「這次的臺幣升值,是一場幾乎只有臺灣參與的『獨角戲』」,他分析,主要原因之一來自市場預期心理與傳聞影響,例如坊間流傳的「大麥克理論」預測臺幣應升至13.3元,雖無根據,卻影響了出口商拋售美元的行爲。
靠進口與內需的產業受惠。因臺幣升值時,購買國外原物料、機械設備或成品的成本會降低,對依賴進口的產業形成正面利差。
例如:石化業、電子代工等在進口大量IC零組件與原材料時,有助降低生產成本。再來是汽車、機械設備進口商,進口車與設備價格下跌,毛利空間擴大。
新臺幣升值的影響總覽。(圖/中時新聞網/王柏文制)
航空與觀光相關產業:臺幣升值讓國人出國成本降低,帶動旅遊與航空業營收。航空公司燃油與租機成本多以美元計價,臺幣升值等於成本下降。
零售與品牌代理商也受益:因進口成本降低,有機會轉爲促銷、拉擡銷量或提高獲利,如鞋業代工、統一超商等有進口品營收來源的企業也會受惠。
出口導向企業與中小廠商壓力大。
大型電子企業:產品價格上漲可能影響國際競爭力,例如半導體、電子、傳產出口商等,收入多以美元結算,但報表用新臺幣,臺幣升值會壓縮帳面營收與獲利,遇到急升時,更會來不及避險,造成「未實現匯損」。
「中小型出口企業」:因多數避險能力低、資源有限,面對臺幣升值壓力常需自行吸收匯損。特別是利潤本就不高的傳統產業更容易受到打擊。
「受匯損影響的金融業」:壽險業者持有大量海外投資,一旦臺幣升值,投資報酬折算回臺幣會出現損益縮水,匯兌損失影響利潤表現,可能拉低股價。
臺幣升值恐有延伸效應。
「出口競爭力下降→產業接單減少」:恐讓製造業營收下滑,影響全年經濟成長。也會影響人民對國內經濟前景信心。
「中小企業承壓→影響就業與薪資」:會造成特定區域(如南部、傳產聚集地)就業市場可能受到衝擊。
「出國消費大增→國內觀光與消費產業承壓」:會導致國內旅遊業者、百貨餐飲業感受到消費人潮流失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