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升值調整貿易失衡 央行:「兩大因素」成效有其限制
中央銀行。(資料照)
川普祭出對等關稅搶救美國貿易赤字,外界推估下一步瞄準匯率,中央銀行18日彙總國際學者及官員對經常帳餘額與匯率之看法,表示美國貿易逆差根源在於其儲蓄不足,若美國無法增加儲蓄,則無法有效改善貿易逆差問題;匯率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及資本自由移動,及國際資金鉅額且頻繁移動下,做爲調整貿易失衡之工具亦變得更加困難,其成效有其限制。
央行表示,美國貿易逆差(經常帳失衡)主要反映美國政府的龐大財政赤字,根據國民所得會計恆等式,「經常帳順差」(經常帳逆差)與「超額儲蓄」(儲蓄不足)是一體兩面。一國如有經常帳逆差,顯示其國內民間(家庭及企業)及政府部門儲蓄不足。
央行指出,美國經常帳出現逆差,主要反映政府財政赤字(T-G)嚴重及/或民間部門儲蓄不足(S-I<0);如就儲蓄不足之部門別觀察,影響最大的兩個部門爲家庭與政府部門,其中政府財政赤字系美國長期儲蓄不足之主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雖擴大財政支出,惟家庭部門儲蓄明顯增加,加上企業部門淨儲蓄由負轉正,致整體儲蓄不足明顯縮小,疫情之後,美國民衆減少消費,家庭部門淨儲蓄爲正且增加,惟美國政府推動多項援助法案,政府部門支出遠大於收入,儲蓄不足大幅擴增。
至於以匯率改善貿易結構,央行表示,自全球金融自由化以來,全球貿易持續存在失衡問題,如有些國家爲經常帳逆差國家,而有些國家則長期爲經常帳順差國家。影響經常帳的因素多屬結構面與制度面,如國外資產淨額、人口結構、政府財政餘額、貿易開放程度、經濟或金融發展程度等。IMF及OECD等研究報告亦認爲,全球經常帳失衡的問題不能僅以調整匯率的方式解決,而是須解決各國內部失衡的問題,改善各國投資與儲蓄失衡的問題,才能達成外部均衡。
新臺幣自2010年迄今,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升值約20.3%,惟同期間臺灣經常帳對GDP比率,由2010年之8.3%增加6個百分點至2024年之14.3%;反映來自國外(美國)需求成長之所得效果及全球供應鏈調整,爲我國近年來經常帳順差擴大之主要因素。
央行分析,對類如臺灣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短期跨境資本移動已造成新臺幣匯率升值或貶值的重要因素;2024年臺灣外資資金進出及本國資金進出相對於商品貿易爲19.3倍。此外,新臺幣匯率常受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走向及國際美元走勢等牽動。
央行認爲,經常帳失衡反映經濟結構問題。解決全球經常帳失衡問題,不能僅倚賴匯率或單一國家調整。長期爲經常帳逆差國家則應專注於提高競爭力和儲蓄,加強工人的技能基礎,增加國民儲蓄以保障公共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或撙節財政支出或進行財政重整,降低消費等國內需求,減緩經常帳失衡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