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貿易逆差是經濟結構問題 央行:僅以匯率調整有侷限性

央行。(資料照片)

川普祭出對等關稅,企圖扭轉美國貿易逆差問題,並搶救美國貿易赤字。中央銀行外匯局長蔡烱民18日表示,美國貿易逆差根源在於其儲蓄不足,若美國無法增加儲蓄,無法有效改善貿易逆差問題;也強調經常帳(貿易帳)失衡是反映經濟結構問題,僅以匯率調整有侷限性。

蔡烱民指出,美國經常帳出現逆差,主要反映政府財政赤字嚴重,以及民間部門儲蓄不足;美國財政上赤字是很大的問題,而民間儲蓄不足支應財政每年度的預算赤字,國內儲蓄與國內投資之落差,隱含美國消費過多致國民儲蓄不足,同時政府財政赤字較大等自身結構性問題。

其次是美國作爲主要國際貨幣,欲縮小貿易逆差更困難。蔡烱民民認爲,美元爲主要國際準備貨幣,面臨特里芬難題(Triffin’s dilemma),即美國須提供國際金融市場美元流動性,美國易有貿易逆差;而順差國資金流入美國則挹注美國儲蓄不足,壓低美國國內利率,此現象將進一步促進美國消費及投資,更不利其縮小貿易逆差。

蔡烱民也強調,經常帳(貿易帳)失衡是反映經濟結構問題,若僅以匯率調整有其侷限,且IMF及OECD等研究報告亦認爲,全球經常帳失衡的問題不能僅以調整匯率的方式解決,而是須解決各國內部失衡的問題,改善各國投資與儲蓄失衡的問題,才能達成外部均衡。

蔡烱民表示,央行並未有阻升不阻貶的強況,且2010年迄今,根據BIS編制的新臺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升值約20.3%,惟同期間臺灣經常帳對GDP比率,由2010年的8.3%增加至2024年之14.3%;反映來自美國需求成長的所得效果,以及全球供應鏈調整,爲我國近年來經常帳順差擴大之主要因素。

央行認爲,匯率主要由金融帳決定,而貿易逆差或經常帳失衡與匯率的關聯性,較20年前已大爲降低,欲單獨透過匯率調整來解決有其侷限;各國均應藉由儲蓄、投資與財政預算等之調整,以改善其經常帳失衡現象。另鑑於匯率操縱難以判斷,也呼籲美國不宜將匯率操縱之制裁條款做爲貿易協議或談判議題。

另,蔡烱民說,美財政部匯率報告可能在下週公佈,臺灣仍會有兩項達標,這方面是反映經濟結構問題,不是短期能改變,而最後一項仍不會達標,且央行去年淨賣匯130億美元,是阻貶而非阻升,應不會被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

而針對近期國內評論不斷提到美債拋售潮等疑慮,中央銀行外匯局長蔡烱民說明,先前美債下跌主要與高度槓桿交易有關,而非恐慌性拋售,而近期美債殖利率已回到4.33%附近,美債不會有違約的問題出現,且未來透過美國聯準會降息,就能將利息支付成本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