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結構將策略性調整 經濟智庫:優先確保臺灣自給產業

臺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倡議「能讓臺灣自保」的民生產業。圖/陳碧芬

總統府國安高層會議提出大陸對臺威脅的17項因應策略,其中,兩岸經貿方面,提出「臺灣優先」及「立足臺灣、佈局全球」的經貿戰略,就臺灣與中國大陸經貿關係,進行策略性的結構調整。經濟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經濟研究院都已沙盤推演、提前構思。

臺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指出,兩岸經貿往來存在供應鏈關係,多是過往基於經濟比較利益最大原則而產生,別的市場可以生產比臺灣便宜、臺灣就不必做,做了也搶不過別人;COVID 疫情期間卻因此發現,臺灣連自己生產口罩都無法自給,智庫與產業界着手思考,至少臺灣要保留髮展必要的民生產業。

張建一表示,賴總統提出的17項因應策略,包括「強本固臺、風險管理」原則,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部會應在此原則下,盤點臺灣「自給」的產業項目及需求規模,該有的民生產業都要存在,若需政府資源注入也要明確是爲了臺灣自給之用,不是鼓勵出口等,以確保立足臺灣的風險對抗。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立即可行的做法,是促成傳統產業在臺灣進行二次轉型,且大部份企業都要做好數位轉型,目的是將過往針對中國大陸、美國市場的「少樣多量」之出口形態,轉變爲「多樣小量」的定位,善用數位和AI工具,縮短產品創新的流程,且精確找到客製化服務,也等於開創臺灣企業附加價值的提升。

在人才方面,王健全認爲,受到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堅壁清野」的態度和政策,未來到中國大陸就學、就業的年輕人未來要到西方社會發展會受到限制,特別是科技業,臺灣年輕人投入之前要先考量。至於金流方面,他也認爲,臺灣資本市場要與臺商赴美投資加以掛鉤,臺灣上市公司同時在美國上市,以雙掛牌作法,提高臺商的知名度,更快成爲世界級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