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飲掀起“透明化革命” “商業機密”與消費者“知情權”如何平衡?

本報記者 許禮清 北京報道

“一杯奶茶的咖啡因相當於 7 罐紅牛”“奶茶含糖量究竟有多高?”“添加劑是否安全?”“原料來源是否可靠?”

近年來,新茶飲行業蓬勃發展,已成千億規模。但茶飲產品配方原料不公開、成分不透明始終是行業一大痛點,消費者對產品配料表的質疑聲也從未停息。

配方透明化和原料信息披露被視爲新茶飲健康化的重要舉措。隨着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健康飲食的日益關注,以及新茶飲行業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配料表的透明化已成爲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基於此,部分品牌相繼推進公開產品配方細節。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透明化是行業健康發展的推動力。它促使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創新配方,滿足消費者健康需求。整個行業也將受益於此。配料表透明化影響深遠,需企業謹慎應對。

透明化時代到來

“有時候下午喝一杯奶茶晚上就會失眠、睡不好,甚至清醒到天亮。過去買奶茶只看口味和顏值,現在就想知道配料表成分。”95後消費者張小姐的轉變並非個例。

根據此前的一份《新式茶飲消費市場問卷調查》,在選擇新式茶飲時,75%的受訪者關注低糖或無糖選項和天然原料、無人工添加劑,29.55%的受訪者選擇高纖維或富含維生素的配料,20.45%的受訪者關注標註清晰的過敏原信息。有近八成的受訪者認爲,新式茶飲公開配料來源和成分非常有必要。

圍繞茶飲配方與原料,不少消費者普遍對“奶茶含糖量高嗎”“是否有反式脂肪酸”等問題存在疑慮。包括使用哪種原料、含糖量有多少、營養成分是否透明、製作過程是否符合食安規範等。

根據新華網報道,2023年11月,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組織開展奶茶專項研究性抽檢。結果顯示,對200批次奶茶的抽檢中,僅有59批次蛋白質含量符合標準,8批次奶茶中蛋白質含量約0.1g/100g。也就是說,奶茶裡可能沒有真正的奶,可能是奶精或植脂末。有5批次奶茶未檢出咖啡因,說明其中根本不含茶,而是使用香精勾兌茶香。其中,還有98批次的奶茶,咖啡因含量在200mg/kg以上。抽檢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爲部分商家採用濃縮茶粉配製奶茶,導致咖啡因含量過高。

越來越多消費者將“配料安全”列爲購買決策的首要因素。一場以“配料表透明化、健康化”爲核心的行業變革也隨之而來。2023年喜茶主動公開配方原料後,2024年公開全線飲品咖啡因含量,並上線咖啡因含量標識“咖啡因紅綠燈”等。

隨後,茶飲行業從卷營銷進化到卷配方透明,頭部新茶飲品牌紛紛推進配方公開化。比如2023年,霸王茶姬爲多款產品公開了“產品身份證”,包括產品熱量表、營養成分等;茶百道將產品送檢,同時公佈產品熱量等。

詹軍豪表示,對消費者而言,配料表透明化讓消費者能更清晰地瞭解產品成分,滿足健康需求,做出更明智的消費選擇,也滿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對企業而言,能提升品牌形象,增強消費者信任,擴大市場份額。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爲,新茶飲頭部品牌公佈產品的配方,對整個行業規範化、專業化運營有非常好的加持作用,也在不斷倒逼和推動整個行業往健康化發展。

朱丹蓬表示,目前對於新茶飲並沒有相應的國標,企業除了標註產品成分和用量,還可對一些有爭議的成分如咖啡因等做出相關的警示和標註。

透明化背後的挑戰

公開配料表的茶飲品牌越來越多,但縱觀整個行業,仍舊只佔據非常少一部分。新茶飲行業內的絕大部分品牌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充分、不規範、不準確等問題,且兩極分化愈來愈明顯。

目前,我國對預包裝食品的標籤內容有明確規定,要求寫清食品名稱、配料表、淨含量、致敏物質等,而對於現制現售食品,尚無硬性規定。

儘管消費者確實能從新茶飲的信息透明化舉措中得知更多的產品信息,但目前行業暫時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或者規範。各品牌公佈的內容五花八門,消費者是否可以真正理解?又如何確保配料表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不同的奶茶店,含糖量等標準是否統一?

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蜜雪集團執行董事趙紅果就曾提到,目前新式茶飲行業缺乏統一、細化的國家標準,包括產品分類、原材料使用規範、製作工藝標準等方面。

她建議,相關部門加快制定完善行業標準,明確各類茶飲的定義、配料使用範圍與限量,規範門店操作流程,保障產品品質穩定與安全,爲消費者提供清晰的消費指引,同時也爲企業生產經營提供遵循,促進市場良性競爭與有序發展。

此外,如何平衡“商業機密”與消費者“知情權”亦引發爭議。詹軍豪認爲,公開配方細節可能有被抄襲的風險,進而削弱企業競爭優勢。

事實上,存量競爭階段,新茶飲品牌之間同質化競爭由來已久。此前咖門發佈的一份《中國飲品行業產品報告》中就曾提及,三個季度期間,其監測的50個品牌共推出1677款新品,平均每個品牌每個季度推出11個新品,但新茶飲品牌上新後的半個月左右,市場上各品牌就會完成類似產品的佈局,僅存在微小的差異。

不過,在朱丹蓬看來,即使能被競爭對手複製配方,但是企業的品牌調性、整個服務體系、品質、客戶黏性等是複製不了的,這都是品牌實力。

詹軍豪認爲,爲平衡“商業機密”與消費者“知情權”,企業可策略性地公開主要成分,同時對關鍵配方進行專利保護或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雖然這可能增加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本,但從長遠角度看,這些投入將轉化爲品牌形象的提升和消費者忠誠度的增加,進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編輯:於海霞 審覈:孫吉正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