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離職,釘釘站在AI十字路口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靜怡 上海報道

7月14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前釘釘CEO葉軍(花名“不窮”)正式離職的消息得到確認。此前,有消息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葉軍(花名:不窮)即將離職,已走完審批流程,但具體離職日期未定。

葉軍的離職並非突然,早在今年3月阿里收購釘釘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創辦的兩氫一氧公司並安排其迴歸執掌釘釘時,葉軍被調回集團“另有任用”的舉動就被內部解讀爲淡出核心管理層的信號。

人事變動的背後是阿里加速AI戰略。在AI技術重構企業服務的當下,釘釘正站在十字路口。

從1到100

一直以來,葉軍算得上是阿里To B業務的關鍵人物。

他於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其職業生涯幾乎貫穿了阿里企業服務發展的全過程——他曾在多個部門任職,包括阿里軟件、速賣通、企業智能等。

2020年疫情期間,葉軍帶隊開發了全國首張健康碼,展示了政務數字化的巨大潛力。同年,他主導了“浙政釘”項目,推動浙江省政務數字化進程。這些成就爲他贏得了第三屆“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獎項以及首屆“杭州數字工匠”稱號。

2021年,釘釘創始人陳航(無招)離職創業後,葉軍接任釘釘CEO,成爲釘釘第二任掌舵者。當時正值釘釘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彼時的釘釘雖坐擁超3億用戶、5000萬企業組織,但商業化進程緩慢,仍依賴阿里輸血,經過疫情期間用戶暴漲後,如何將流量轉化爲可持續的商業模型成爲首要課題。

2022年3月,釘釘對外宣佈,開始商業化,隨後爲釘釘定下了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葉軍上任後,開始推動商業化轉型,將核心指標從日活用戶轉向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和活躍企業數。他推行“雲釘一體”戰略,將釘釘併入阿里雲體系,並組建政企服務團隊,重點拓展大客戶市場。

在葉軍任期內,釘釘的商業化取得一定進展。2024年11月,釘釘公佈2025上半財年ARR超過2億美元。截至2025財年,釘釘年收入超過30億元,付費企業超12萬。可見,葉軍成功將釘釘帶入了商業化軌道,爲阿里在企業服務市場贏得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不過,釘釘所處的協同辦公賽道競爭激烈,字節跳動旗下的飛書、騰訊旗下的企業微信均是強手。尤其是在高價值客戶爭奪上,釘釘的競爭優勢並不穩固,標準化產品難以滿足大客戶深度定製需求,典型案例是小鵬汽車因釘釘功能侷限轉投飛書。另一方面,AI浪潮下,釘釘的創新節奏被認爲滯後于飛書等競爭對手。

新的時代來臨,轉變早已開始醞釀。

釘釘重回創業

AI毫無疑問是那個最大的變量。

企業服務市場正在經歷一場由AI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2025年的今天,AI已不再是錦上添花的功能,而是重構企業工作流的核心能力。

然而,釘釘在AI領域的創新相對滯後,飛書等競爭對手在智能會議、多維表格等功能上佔據優勢。早在2020年,飛書就推出了多維表格,經過近5年迭代,到2025年月活用戶即將突破1000萬。

面對競爭對手的飛速進展,釘釘加速了AI佈局,現在被定義爲“阿里面向企業端最重要的AI應用資產”。

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在阿里財報電話會上提到,“釘釘要從協作平臺進化爲真正的AI智能中樞。”他表示,“未來企業內部系統將不再是孤立的功能模塊,而是由多個AI智能體(AI Agent)相互連接、調用的動態網絡。”

顯然,這要求釘釘快速改革、大步轉向。

此前,按照葉軍的計劃,他希望釘釘像全球最大SaaS/PaaS企業Salesforce一樣,在長達10年-20年的時間裡保持30%左右的營收增速。但面對AI這個時代的最大變量,這樣的速度是不夠的。

葉軍是“從1到100的經營者”,擅長精細化運營,但在AI時代更需要“從0到1的顛覆者”。葉軍的特質在相對穩定的市場環境中是優勢,在AI技術重塑企業服務的當下,卻可能成爲桎梏。

2025年3月,阿里收購陳航的創業公司“兩氫一氧”,陳航迴歸釘釘擔任CEO,葉軍調回集團“另有任用”。當時即有分析指出,這實則是“明升暗降”,預示其即將淡出核心管理層。

陳航則是那個“顛覆者”角色。他曾在2015年從失敗產品“來往”中孵化出釘釘,展現了極強的產品創新能力。陳航迴歸後,釘釘加速AI化轉型,推出AI表格功能,並開放平臺支持垂直行業模型開發。同時,釘釘內部加強管理,調整考勤制度,並強調回歸創業狀態。

當前AI驅動的新週期,要求產品力成爲核心競爭要素。有觀點認爲,未來,釘釘能否在陳航帶領下重拾創新銳氣,關鍵在於AI與工作流的融合深度。

不過,在飛書等已經建立明顯先發優勢的情況下,釘釘需要找到更具差異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