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老將葉軍出走,釘釘來了“救火隊長”

文/瑞財經 曾樹佳

對於離職,葉軍本人對外迴應:“先休息,放空,放下。”

作爲阿里巴巴副總裁、前釘釘CEO,近日傳出葉軍(花名:不窮)即將離職。據悉,他已經走完了離職的審批流程,只是尚未確定具體的離職日期。這距離他被調回集團任用,僅過了三個多月。

在此不久前,原釘釘創始人、曾作別阿里巴巴外出創業的陳航(花名:無招),已宣佈迴歸,再次掌舵釘釘。

阿里巴巴(簡稱“阿里”)走了一位老將,又迎來了另一位舊臣的迴歸。一退一進之間,或許反映了阿里急於改變釘釘的現狀,也是其AI戰略的細化與延伸。

葉軍離職,舊人迴歸

今年3月底,阿里便宣佈收購陳航(花名:無招)的創業公司“兩氫一氧”(HHO),與此同時,釘釘創始人陳航迴歸出任釘釘CEO,葉軍則被調回阿里集團“另有任用”。

那時候,就有內部人士解讀稱,雖名爲“調回集團”,但結合戰略調整背景及後續動向,葉軍實際已離開釘釘核心管理層,可謂是明升暗降。

這兩人的交接,早已在相關公司的工商變更中,有所體現。

今年5月16日,葉軍卸任釘釘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由陳航接任。6月3日,類似的變動再次在釘釘(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演,同樣是葉軍退、陳航進。

因此,葉軍此次離職,並不讓人意外。

資料顯示,他自2007年加入阿里,曾在阿里軟件、跨境電商、企業智能、政務釘釘等多個關鍵崗位擔任負責人。

2021年,陳航離職創業,葉軍接任釘釘首席執行官,成爲釘釘歷史上的第二任掌舵者。上任後,葉軍力推“雲釘一體”戰略,組建了專注於政企服務的團隊,成功打入大客戶市場。

他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釘釘的終極目標,是讓企業的組織管理“像水一樣流動”,強調釘釘要從“工具”升級爲“組織數字化平臺”。

期間,他帶領釘釘,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變爲聚焦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媒體甚至贊其爲“再造釘釘”。

在任四年間,他推動了釘釘年收入突破30億元大關,但據透露,其在AI創新方面相較於競品略顯滯後,同時“雲釘一體”戰略目標的完成情況也未及預期。

這或許是發力AI的阿里,想改變的一點。據悉,陳航迴歸後,釘釘近期加碼AI,已推出AI表格,並在釘釘平臺上打造垂直行業模型。

此外,有網友爆料,釘釘正重拾創業精神,對員工工作作風提出了全新要求,這其中包括:

開早會,晚總結,保持快速反應;上班時間不能玩手機;躬身入局進行用戶場景,產品不能YY,技術必須親自寫代碼,學習python,減少純管理的崗位;全員努力學習共創三部曲,務實+踏實+踐行。

在迴歸釘釘之前,陳航曾作別阿里,創立了兩氫一氧公司。

據公開報道,兩氫一氧公司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類似 SHEIN 的跨境品牌,其目前國際化主要佈局日本市場,推出的產品主要爲消費類電子,如耳機、寵物餵食器、小家電等。

兩氫一氧2021年曾獲得了兩輪融資,投資方包括Blue Pool Capital、元璟資本、深澗資本、IDG資本等。而不久前,這家公司被阿里收購,收購價格並未披露。

釘釘“前路”

釘釘在阿里體系中,經歷了多次調整。

2019年,時任阿里董事會主席兼CEO的張勇,曾主導了一次組織升級,宣佈釘釘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而陳航則從釘釘調任到集團。

隔年,阿里正式宣佈“雲釘一體”戰略,設立大釘釘事業部,由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直接管理。

所謂的“雲釘一體”,是阿里雲希望將釘釘作爲引流工具,通過擴大用戶規模來增加雲服務收入;但釘釘則認爲應專注於自身規模擴張,避免被過度商業化功能捆綁,以保持競爭力。

在戰略上的衝突,使得該戰略並沒有持續多久。

據報道,釘釘在2023年8月從阿里雲拆分獨立,迴歸集團。隨後,2023年11月,阿里正式宣佈終止阿里雲分拆。

阿里巴巴在財報中稱,於2024財年,其已把釘釘業務的收入,由雲智能集團重分類至“所有其他”,目的是爲釘釘提供更大的自主權,來促進創新和增強競爭力。

釘釘作爲智能協作辦公平臺和企業管理平臺,爲企業和組織提供AI時代全新的工作、分享和協作方式。2025年3月,釘釘的平均付費周活躍用戶數達4200萬。

不過,由於在“所有其他”中,還包括了盒馬、阿里健康、靈犀互娛、智能信息、飛豬等業務,業務衆多,外界無法從數據中窺探釘釘的經營狀況。

眼下的阿里,正在重倉AI。

年初,阿里便宣佈,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這個金額的投入相當於其全年營收的40%。

陳航的迴歸,或許意味着釘釘在AI上,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