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副總裁、釘釘前總裁葉軍離職,協同辦公巨頭戰事升級

在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迴歸釘釘核心管理層後,釘釘原總裁葉軍的去向引發關注。7月14日下午,《國際金融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釘釘前總裁葉軍已正式離職。據悉,目前阿里集團內部OA系統已無法查詢到葉軍的任職信息。

同日,記者第一時間向阿里集團方面求證,但截至發稿前,官方尚未就此事作出迴應,而關於葉軍的具體離職流程及未來職業動向,目前仍未有明確消息。

釘釘的誕生可追溯至阿里巴巴旗下社交軟件“來往”的失敗嘗試。2014年,在時任負責人陳航的帶領下,“來往”團隊開始轉型孵化企業辦公產品,並於2015年1月正式推出釘釘,當時企業數字化辦公市場潛力巨大,但缺乏一款真正滿足企業需求的工具。因此這款產品迅速獲得市場認可,到2020年用戶規模突破3億,服務企業超1500萬家。

2020年,阿里啓動“雲釘一體”戰略調整,同年9月將釘釘升級爲大釘釘事業部併入阿里雲體系,由時任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花名“行癲”)直接管理。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創始人陳航被調離釘釘,調整爲阿里原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的特別助理,這一人事變動被外界解讀爲“明升暗降”。

之後因發展理念不同,陳航離開阿里,2021年創辦跨境電商公司兩氫一氧,其團隊成員包括多名釘釘前骨幹:原副總裁任卿(花名“易統”)、原市場部負責人甘聰、原首席架構師兼CTO朱鴻(花名“一粟”)。彼時,阿里集團另一技術能手葉軍接任釘釘CEO。這位畢業於四川大學的阿里老兵自2007年加入後,先後在阿里軟件、速賣通、阿里國際事業部、企業智能事業部等部門任職,也是“浙政釘”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根據公開報道,葉軍出任釘釘CEO後,將釘釘從一款通訊工具改造成了企業軟件,並重點推進兩大戰略:一方面鞏固中小客戶基本盤,另一方面着力拓展大客戶市場。

在葉軍任內,釘釘商業化進程明顯提速。2022年3月,釘釘對外宣佈,開始商業化,隨後爲釘釘定下了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在阿里巴巴2025上半財年的統計週期內,即2024年4月1日至9月30日,釘釘的年度經營性收入(ARR)成功突破了2億美元(約合14.5億人民幣)大關。

不過,今年4月初,記者從阿里方面獲得證實,阿里擬收購陳航創辦的兩氫一氧公司的投資人股份。交易完成後,陳航將出任阿里集團釘釘CEO,時任釘釘CEO的葉軍將調回阿里巴巴集團,另有任用。之後,市場鮮有關於葉軍的公開報道。天眼查顯示,今年5月中旬,葉軍卸任釘釘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陳航接任法定代表人,並擔任董事、經理。

目前,AI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敘事。在業務佈局上,面向消費者端(To C),夸克承擔着入口級產品的使命;而在企業服務端(To B),釘釘則成爲阿里AI戰略落地的核心陣地。作爲阿里集團四大戰略級創新業務(1688、閒魚、釘釘、夸克)的重要組成部分,釘釘在2025財年三季度財報會上被管理層明確界定爲“集團至關重要的ToB戰略資產”。當時阿里高層特別強調:“未來在企業端會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業內協作協同的場景和機會,而釘釘是我們最重要的面向ToB領域的AI應用。”

一位長期關注協同辦公賽道的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釘釘的發展戰略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在由陳航主導的2015-2020年是“規模優先”階段,其核心目標是通過快速市場滲透建立用戶規模壁壘;而由葉軍掌舵的2020-2025年則進入“價值重構”階段,重點轉向產品矩陣完善和企業服務生態建設。“當下,2025年AI浪潮加速,釘釘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在AI時代實現突破。”該人士強調。

一位不願具名的阿里集團知情人士此前亦向記者透露,陳航此次迴歸,將負責釘釘的智能化轉型,探索AI(人工智能)技術與辦公場景深度融合。

在協同辦公賽道歷經多輪市場洗牌與戰略博弈後,當前已形成由阿里釘釘、騰訊企業微信及字節跳動飛書構成的三足鼎立格局。從市場份額來看,釘釘處於行業第一。需要指出的是,企業微信依託微信社交生態的超級入口,以及飛書借力字節系全域流量矩陣的賦能,二者在用戶基礎與流量層面展現出難以複製的天然優勢,實力不容小覷。

今年以來,協同辦公領域的競爭態勢持續升級。據相關媒體報道,釘釘與飛書之間的客戶爭奪戰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雙方在零售、物流等多個行業展開激烈交鋒,伊芙麗、insta360、好想來等多個零售消費品牌從釘釘遷移至飛書,而百世快遞、利爾達、微脈等品牌從飛書遷移至釘釘。除此之外,珀萊雅、茉莉奶白等知名零售品牌也在去年從釘釘遷移至飛書。

在7月9日舉辦的飛書無限大會上,官方披露了一組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數據:截至2025年6月,茶飲行業6家上市茶飲品牌中有5家爲飛書用戶;國貨美妝行業10家上市企業中有7家在用飛書。在最受關注的汽車界,新能源汽車行業銷量前30的品牌中有6成在使用飛書。

在行業人士看來,隨着AI技術加速落地,釘釘與飛書原本涇渭分明的產品定位正在被重塑。相比於早期釘釘強調“考勤+管理數字化”,飛書則憑藉“文檔協作+互聯網基因”建立差異化優勢,如今雙方都轉向“AI提效”的核心敘事,在產品功能層面的界限日益模糊。

這種戰略趨同最直接的體現,是雙方在覈心功能模塊上的“貼身肉搏”。據記者觀察,7月8-9日期間,釘釘與飛書圍繞多維表格這一企業高頻使用場景,上演了一場極具戲劇性的“產品攻防戰”:釘釘選擇在飛書年度大會前24小時精準發佈AI表格功能,重點展示其自然語言數據分析和自動化流程構建等AI能力;作爲回擊,飛書不僅在次日的大會上全面升級多維表格產品,其CEO謝欣更出人意料地宣佈開放生態戰略——多維表格將支持接入釘釘和企業微信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謝欣還在演講現場調侃稱:“如果你的辦公工具主要不是在創作,而是在打卡,那一年的沉澱可能是1000萬次的打卡數據,那大概率AI能幫你預測的是,明天哪幾個員工會遲到。”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