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鋪集鎮繪就和美鄉村新圖景 讓田園鄉愁可感可及

規劃“一張圖”: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

“當初規劃時,鎮裡幹部帶着設計院的人來村裡開了4次‘板凳會’,我們提的排水不暢、道路不平問題,全都寫進了方案裡。”說起村裡的變化,姜家莊村黨支部書記杜海濤記憶猶新。在鋪集鎮,利用這樣的“鄉村板凳會”及問卷調查等形式,已收集羣衆意見400餘條,成爲規劃落地的“指南針”。

鋪集鎮堅持“全域統籌、彰顯特色”理念,構建“一核兩軸三組團”空間佈局——以鎮駐地爲核,沿膠河生態軸和朱諸路產業軸,串聯自然生態、人文商貿、歷史文化三大組團。項目建設中不搞“一刀切”,每個村莊結合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形成自己獨有的“成長密碼”。通過黨委統籌、部門聯動、村莊“打擂”的機制,33個和美鄉村、6個美麗移民村、3個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各展所長。

該鎮結合年度建設名額,建立村莊擂臺比武工作機制,以“現場路演+集中答辯”方式競爭建設名額,廣泛調動各村莊參與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激發各村莊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與競爭活力,提升建設的質量和實際效果。在2025年度和美鄉村創建中,鹿家村等3個村憑藉知根知底、羣衆支持度高、特色突出等優勢成功爭創,重點實施主幹道路硬化、排水溝渠整修、太陽能路燈安裝、弱電入地等基礎設施工程,村莊將實現“舊貌換新顏”,村莊整潔度、功能完善度、羣衆滿意度顯著提升,爲全域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設“一盤棋”:用“繡花功夫”織就品質生活

鋪集鎮實施“村民監督+第三方檢測”質量管控機制,實時監督項目質量,累計開展質量抽檢800餘次,保障建設過程高質量。“我們有本‘建設寶典’,28項指標樣樣明確。”前官莊村巡查小組成員李傳暖和李傳明翻開《鋪集鎮和美鄉村建設技術導則》,指給筆者看,上面對路面厚度、綠化密度等都有詳細規定。

這樣的“標準化建設”在鋪集鎮已成常態。爲避免重複施工,該鎮推行“一次開挖、多線並進”,統籌推進改廁、供水、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設。“以前村裡挖了填、填了挖,現在管線一次性埋到位,省錢又省心。”小屯村黨支部書記張乃富給筆者算了一筆賬:村莊完成改造後,工程成本降低10%以上。

建設中更藏着“新舊共生”的巧思。該鎮注重建設與保護相結合,安排專人管理全鎮5株古樹,嚴防施工破壞,實現新舊和諧共生。“施工時專門請了林業專家指導,現在古樹成了村裡的‘網紅打卡點’。”在大屯村一棵三級古槐樹旁,村黨支部書記閻世良告訴筆者。

如今,全鎮49個建成村實現“道路平、排水暢、路燈亮”,村民滿意度達98%。

運營“一張網”:讓鄉村既有顏值更有價值

紀氏螺鈿非遺工坊裡,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一件件精美的漆器正打包發往各地。得益於鋪集鎮打造的“春夏秋冬”研學遊路線,櫻花大道、澄月湖、三鋪龍拳等資源串聯成線,讓鄉村旅遊“四季常青”。

“文旅融合”讓鋪集鄉村遊“活”起來,也“火”起來:膠河“箏春”文化旅遊節上,千隻風箏漫天飛舞;“澄月之夏”啤酒節裡,正久烤雞、張家屯烤羊等美食飄香。據統計,系列文旅活動已吸引遊客20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200元。

“我們的想法是,建好更要管好。”鋪集鎮副科級領導幹部張海華說,“爲此,我們創新了‘1357’管護機制,黨員帶頭、公益崗發力,推行‘徒步行、隨手拍’工作法,發現問題當天處置。像是路上有垃圾、路燈不亮之類的問題,只要拍張照發到羣裡,很快就有人來處理。”

通訊員 劉炳美 秦斌